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中国古代鬼神戏四种研究》序(校定本)

已有 3289 次阅读 2021-2-23 19:2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这篇博文为校订后重发,因为科学网规定博文上传48小时后不可以修改,不得不如此。基本内容没有改动,只是有几个地方改正了讹误与用语不周之处。读过的朋友可以略过,特此说明,并致歉意】

                           《中国古代鬼神戏四种研究》序

 

杨秋红博士新著《中国古代鬼戏研究四种》杀青,嘱我写一篇序言。依我的阅读经验,除非名家里手,妙笔生花,则序不宜过长,又忌敷衍。《文心雕龙·序志》说:“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秋红这部书内容非常丰富,如何言简意赅,扬其精华,让我颇费心思。想来想去,决定从关键词“鬼神戏”三字入手,略述一二。

“子不语乱力怪神”,一言鬼神,似乎就事涉荒诞,但情况并不那么简单。《文心雕龙·宗经》言六经:“像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诗》《书》《礼》《易》之中,有关鬼神的内容很多,按照刘勰的归纳,“效鬼神”的功能之一是“洞性灵之奥区”。这一判断,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有人说,中国人不长于哲学思维,还有人以为中国人没有宗教情怀。前者或不了解中国人哲学思维的特点,后者是根据一个短的时间段作出的概括,不一定准确。

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务民”的前提是“敬鬼神”。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指出:在传统上,国人总体保持着对天道鬼神的敬畏之心,鬼神文化的主流在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之内。

从戏剧本体来看,典型的鬼神戏中,鬼、怪、神、灵、仙、佛、妖、魔是主角,但鬼神和人事往往不可分割。享誉菊坛、脍炙人口的《牡丹亭》一剧中,鬼神戏就占有很大的戏份儿。女主角杜丽娘的由生入死,死而复生,人尽皆知。“惊梦”与“冥判”两出,尤见鬼神角色所发挥的重要的戏剧结构功能。本书中所述四种鬼神戏,皆系作者精心挑选,侧重各不相同。作者言其具有代表性,绝非虚言。

如果给这部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我以为,其特点是围绕主题,由文献梳理入手,以戏剧艺术为核心,溯源导流,带有浓厚的戏剧发展史的色彩。

秋红由戏剧文学入门研究戏曲,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鬼戏研究》始着重戏剧形态及戏剧文化,其所论包括脚色、舞美等方面。入职中国传媒大学后,她继续沿着这条路子,多有深入探索。2012年发表于《宗教学研究》的《杂剧<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九宫”来源考》,以个案形式揭示了元明之际民间宗教在古代戏剧中的深刻影响。其间,她还发表了有关古代戏剧脚色的多篇文章,对相关领域多所发明。她肯在文献上下功夫。这部书中,提到《六十种曲》第五套的题辞,对此,一般人可能只是泛泛掠过,但我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文献引用,而是深入研究的结果。她曾对《六十种曲》首套弁语和二至五套题辞,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序言,作过仔细考较,并著有论文纠正学界及出版界对于这一问题的长期误解。

这部书征引文献丰富,对这一课题有兴趣的学者可以从中多所获益。在电子文献检索极为便捷的今天,一般人可能觉得这一点并不稀奇。 但过来人都知道,读书所得,与大数据方法的搜集罗列,意义其实有别。在本书《后记》中,秋红博士提到我们两人之间曾就“兔神信仰”和“双类演剧”进行过讨论。前者差不多有十年了,后者距今也已超过五年。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行文中看出材料搜集过程与学术思想形成的关联。可以说,各类材料在这部书中关联性极强,故具有强劲的学术张力。读书所得文献,与辗转征引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此。

一部著作学术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中有多少作者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秋红博士的这部书中,许多章节稍加整合,都是可以独立发表的学术论文,如相关传奇与“鱼篮观音”相,“瓦盆告状”与窑神信仰,清宫应戏《天香庆节》与北京地区的兔儿爷信仰等,都是如此。近几年,图像学方法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领域,书中对此多有运用,显见作者的“预流”意识。顺便揭出,《中国古代鬼神戏四种研究》这本书只是作者相关研究的一部分。其他部分或已完成,或正在完善,公诸学界指日可待。

                                  

                                                              姚小鸥

           辛丑春节  于中国传媒大学吹埙奏雅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1273528.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鬼神戏四种研究》序
下一篇:1928:镇平县第一个中共支部的创建经过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4 郑永军 尤明庆 刘炜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