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话说的好,文艺靠汇演,体育靠比赛,学术靠交流。学术如何交流?
今年7月在南京开会,黄正明院士讲到学术会议如何开的问题,提到学术会议也是分层次的,从大到小依次是:大会,专题,论坛,沙龙。以前开会或组织会议从未细品其中差异,院士一曰,茅塞顿开。例如XX会议暨XX年会,XX专题或论坛暨XX大会等等不恰当。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感觉院士对定义或概念的精准把握,也许这是他们成功的一面。
前几天读到科学网刘庆生教授在《观点评述》栏目发表的“从学术会议看破唯难”(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11307.html)一文。很有感触!其实,除了文中提及到的“问题”之外,关于学会的其他“问题”,学术界的百姓们也是有疑惑的?
学术如何交流呢?靠的就是上面说的大会,专题,论坛,沙龙等形式,其载体是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
从组织框架来看,全国的一级学会有几百个之多,它们衍生出来的二级学会就有数千个。同样,各省也按此衍生出各类省级的一级和二级学会。各地市也照此延续下去……
其实,以前各省若要成立省级二级学会,多少也要看看国家的一级学会下面有无这样的二级学会。现在看来,各省若要成立省级二级学会已经无视这条多年来的潜规则了,“五花八门”的省级二级学会不断涌现,名其曰:繁荣学术活动,更专业、更精准。更有意思的是,跨界的各级二级学会犹如雨后春笋也开始冒尖了,名其曰:与时俱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这种盛况体现在网络语言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去参加学术会议,无论是学会主办的,还是协会主办的,或者是研究会,促进会主办的,台上坐着的多数是同一群人,只是举办单位不同,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顺序略有区别而已。” 这种“仪式感”的会议就出现了什么大会荣誉主席、大会主席、大会执行主席等,这个大会执行主席就是本次会议的牵头人,也是这个会议的所谓主委。由于某些原因,现在的会议也进化了,不设主席台了。看看前排就坐的席签就知道犹如在台上一样,名其曰:与国际接轨。
为什么会有上面的情况出现呢?
就某个专业而言,这个“圈子”里的人是基本固定的,而这个“圈子”里的“人才”很多,这些人才都想做那个牵头人或主委,毕竟这个位置也是学术影响力的体现。有能力的大伙都可怜巴巴盯着这个位置,然而,位置是有数的,而且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更何况有些人因为年龄的因素以后也许没有机会来做这个牵头人或主委了。咋办呢?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更专业、更精准,为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到其他相关一级学会造一个二级学会,或在原来的一级学会生一个新的二级学会。如此一番操作,这些人才都有了位置,一帮人里面就出现了许多牵头人或主委,就出现了前面的开会的“繁荣”景象!有些人才中的人才,觉得主委到头了,就再造一个主委继续干;有些人才中的人精,就两个人互换主委继续干;有些人才在许多学会里兼着许多副主委。诸如此类,犹如仙班就位?每到换届就再热闹一番,之后,发现人才们基本变化不大,会议继续……
网络上有段话说的很有意思:” ……简单来讲,唐僧肉不够分,那也无所谓,只要你是大佬,你可以造出一个新的唐僧来,然后再拉一群人出来分这个唐僧肉,你也就成为新的组织的主委了。”
再来看看台下就坐的都是什么人?你会发现,每次会议台上的人除了“就座的顺序略有区别”外,台下就坐的无论是人员构成还是业务范围都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特征。也就是说,一帮人参与了由不同的牵头人组织的挂在不同的组织下的内容雷同的会议。作为会员,原本参会的目的就是学习,谁来牵头无所谓,但要是每次参会内容都是大同小异,都是像中学一样灌输式的而没有互动环节,这样的会议多了也就失去了原来应有的东西?要说浪费时间也不为过!
印象中,在过去几年,除了2次基础相关的会议外,其他临床医学会议几乎无互动环节。有些主讲人在不同学会的会议中,在台下就坐的人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课件几乎也没有变化,真的是稳定啊,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教科书的味道?
有人开玩笑说:什么是学会?想会就来学,想学就参会;什么是协会?想会就来找帮助,想找帮助就参会;什么是研究会?不来开会咋研究?研究研究,会不会再说!哎。想学容易学会难!
其实呢,就医学领域而言,无论什么名称,无非就是为了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促进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而已,区别在于规模大小的不同,针对的目的或项目不同罢了。临床上说,以病人为中心。那么,会议是以什么为中心呢?专题会议专题了吗?论坛又是什么鬼?让大家受益是关键!
23-12-07日于济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