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从学术会议看破唯难 精选

已有 16800 次阅读 2023-11-27 08: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学术会议看破唯难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常看到一些学术会议安排报告人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时匪夷所思地列出报告者详细头衔,包括大小行政职务与学术荣誉称号,俗称帽子。最近有人给我发来刚刚结束的国内两个一级学会联合召开的规模很大的学术会议报告安排通知。这个学术会议设有20多个分会论坛,几乎涉及了这两个学科与时俱进的诸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内容,是领域内重要的一个学术会议。这样规模大的学术会议基本没有交流互动环节,主要属于成果展示,然而对于学者及时了解同行科研进展依然很有帮助。我曾经在“科学公益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列出“获取科技信息手段”中指出“出席学术会议”是获取同行研究信息相对比较及时与便捷手段之一,适度参加行业内召开的学术会议是一个学者日常的科学研究行为。    

然而,这个学术会议的分会论坛安排学者报告时就报告者的身份呈现一个有趣现象。这些分会论坛列出的报告要素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属于比较规范传统,具体有: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者姓名,报告者机构。第二种与第一种类似,只是增加了报告人的职称,例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学术圈内学术会议的正常情况。第三种情况就可能体现了我国特色的“唯帽子”现象。因为在一些分论坛的报告者名字后面详细列出头衔,这些头衔其实就是帽子,主要涉及两类:行政帽子,例如大学校长、副校长、大学内的院长或副院长,甚至处长;学术荣誉帽子有国家级人才(俗称大帽子),国家级青年人才,还有分会论坛列出报告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帽子。出席会议的学者告诉我,各个分论坛是否列举报告者头衔可能主要取决于分会论坛负责人,并非这个学术会议的统一要求。

我在职也会因各种需要常常出席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那个年代学术风气比较纯洁,学术帽子也比较少。在这些学术会议安排中所有报告者只有名字与机构,更不可能列出报告者的身份,尤其行政职务。因为一般的国际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学者关心的只有报告者的报告内容,对报告者身份并不太关心。有学生告诉我,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亲眼看到领域内一个大牛坐在地上仔细观看张贴报告(poster paper)。然而,我们国内学术界往往依据报告者头衔,而不是内容将报告分成三六九等。显然,作为一个决心在学术围城内奋斗终身的学者,他们应该对自己研究领域内学者的学术特点及代表性成果“了如指掌”,包括这些学者的机构与身份。所以,当参加会议时,是否列出这些著名学者的“帽子”无关紧要。2012年7月我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探亲,顺访爱尔兰高等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部,并应邀给他们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学术报告,事前人家只要求我提供名字、机构和报告内容摘要。显然,这个机构的负责人及同行此前已经关注了我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013年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探亲,计划顺访位于波士顿附近的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个同行课题组,这个同行非常高兴邀请我去交流,并说你发表的好成果我们都看到了。我们也常常看到海外学术机构邀请学者做报告,一般也无需列出报告者的详细头衔与荣誉帽子。因为,在一个正常学术环境中,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只是大学教授中的普通一员,不会受到过多非学术要素方面的关注,例如那些著名大学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该上课的照旧上课。丁肇中先生常将费曼对他的忠告挂在嘴边:“不要因为获(诺贝尔)奖,就认为自己变成专家。”这种科学大家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上述提到某些分会论坛如此重视报告者头衔的现象在我国并非个例,且由来已久,是学术管理行政化色彩的表现,这种现象严重阻碍我国科学技术原始创新发展。尽管政府一直在呼吁破唯,但收效甚微。正如一位知名学者近日对我说,国家倡导破唯多年,然而唯帽子现象似乎有增无减。众所周知,即使学者的头衔货真价实,那也是“过去时”,只表明学者在此前取得过相应的成就。如果这类学者利用帽子身份转而从政,离开学术一线,必然会逐渐丧失学术上的话语权,只能以行政头衔“发号施令”,谋求资源。更不用说,一些头衔拥有者的学术成果并不完全实事求是,也许是由各种非学术因素而获得,这在当下我国学术圈子内属于不争事实,也是社会公众对我国科学发展前途担忧的原因之一。国家要破唯,然而破唯难,难以上青天。正如我最近给一位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者微信坦言:祝贺!加油,希望你能为纯洁我国学术环境做点贡献。他立即回复,谢谢刘老师,我会努力做实事。

2023年11月27日完成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11307.html

上一篇:野外地质调查能力是地质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篇:惜别京城亦荣光,南迁武汉续辉煌 ——回忆学校南迁武汉办学的点滴往事
收藏 IP: 59.173.132.*| 热度|

50 郑永军 崔锦华 苏德辰 贾川 徐义贤 王庆浩 冯兆东 聂广 李东风 王涛 李文靖 褚海亮 张晓良 陈白杨 王琛 檀成龙 徐芳 陈南晖 张俊鹏 许培扬 杨正瓴 惠小强 赵永新 张林 蔡辉儒 高友鹤 诸平 罗娜 周忠浩 王勇 夏向阳 李毅伟 张永刚 张士宏 汪运山 王成玉 徐长庆 宁利中 葛及 李剑超 刘乐乐 孙志鸿 蔡志全 简小庆 姚远 汪凯 刘秀梅 guest60355600 550W guest3588566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