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野外地质调查能力是地质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选

已有 2897 次阅读 2023-11-20 08:0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野外地质调查能力是地质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我们学校地球科学院2017级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又红又专地质人”团队2019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利用在北京周口店地质实习间歇抽时间采访了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退休后定居北京的部分地质系老教师,请他们回忆学校1975年从北京南迁武汉办学的经历往事。这些老教师见证了学校从北京南迁武汉办学的诸多艰难困苦的办学场景,他们是学校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亲历者与创造者。看到这篇采访文章,勾起了我对学校传统地质学科诸多前辈师长的深切怀念。我虽然属于学校地球物理学科教师,然而数十年来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始终坚持与地质学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此外,我还给几届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学生主讲“地球物理学导论”课程《四个80后学生的故事,2016年12月19日科学网》,即使退休多年后我还于2016年下半年应聘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年资教师岗位教授,给他们地质专业学生主讲“地球物理学”课程。同时我在地球物理学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中也向学生强调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原理相互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物理的挑战,2016年5月18日武汉大学召开的“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2016年会”报告》。为此,我与学校地质系的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古生物学专业多位老、中、青教师交往甚笃,并与其中一些教师长期合作科学研究,产出了一些令我满意的科学研究成果。我还以副导师身份协助地质学科的路凤香教授(大陆磁场)和殷鸿福教授(环境磁学)指导博士研究生。我在文章《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2018年8月10日科学网》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深深敬意。我从这些老师身上切身感受到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风的客观存在与真实性。为此,我就“又红又专地质人”团队学生的这篇采访文章内容与地质系一位资深教授就学校南迁武汉后办学的教学与科研传承话题微信交流。这位教授非常赞赏我对学校地质学科教师现状的了解。他告诉我,由于当下对教师的评价导向过于侧重科研,削弱了教师对本科教学的责任心,尤其是具有实践学科特征的野外地质现场教学能力。我调侃:这都是论文惹的祸,需要学校管理决策人员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加以修正。

众所周知,大学本科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方面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为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输送合格候选人。因此,重视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位资深教授在学校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后,在海外知名大学完成博士学位,长期重视本科教学,尤其是野外现场教学,60开外依然带领学生野外实习,科学研究也很出色。所以,针对现在地质教学中存在野外现场地质调查能力弱化现象,他建议我写篇文章呼吁学校在师资绩效评价中重视教师野外现场地质教学的贡献。

这位资深教授的话再次提醒我们大学一定要重视本科教学,不能本末倒置。况且大学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创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学生,为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我始终认为,高水平的大学本科教育远比那些只有数量而缺乏创新知识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更有意义。我在文章《大学教师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2019年4月16日科学网》中列出5条理由其中4条与本科教育相关:第一,科学研究经历与成果是造就一个大学著名教授的物质基础与服务学生的资本。第二,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风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大学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科学研究经历与成果在教学中针对相关概念旁征博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第四,科学研究过程有利于教师改进课程教学的思维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大学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主要阵地,大学教师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按照自然科学属性,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及天文学属于开放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行为和成果解释不同程度具有不确定属性,即非唯一性。对于地球科学学科可以通俗地理解,在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相同的地质现象,只存在相似地质现象。这类学科研究成果强烈依赖于实际观测,野外现场调查与室内分析实验。地质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建立在大样本的数据统计基础上,而非数学解析关系上。以地质学科为例,野外地质实践属于学生本科学习的基本功,显然,我们的教师首先需要扎实的野外地质观察能力与水平。因为,地球的演化及物质结构认识是建立在对现今出露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石矿物、构造等现象的观察分析基础上,以现代分析测试手段与“将今论古”的研究范式结合,探讨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至今清楚记得1986年暑假我跟随构造地质学教授,时任副校长杨巍然先生在河南秦巴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的诸多场景。当我们沿着一条山沟考察时,他向我介绍地质现象现场观察的口诀:远观近瞧,左顾右盼,敲敲打打。这个口诀通俗地诠释了地质野外现场观察的基本过程。“远观”是观察大尺度的宏观地质结构,具体还是要“近瞧”,对宏观结构的物质组成进行细致察看。“左顾右盼”是指分析某些断层结构的上下盘关系时要通过对断层两边的岩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敲敲打打”就是借助于地质锤对现场岩石进行细致观察并根据需要采集相应岩石标本在实验室利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获取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及化学成分等信息。由此可见,扎实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决不仅仅是技能,而是地质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初我应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教授邀请前去访问交流一个月,期间我随陈龙生教授前往与深圳隔海相望的东平州野外考察,目睹了香港大学教授对野外地质调查的认真态度。据我所知,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地质野外实习地点主要来自内地相关具有代表性地质现象地区。我们学校三大地质实习基地:北京周口店,湖北宜昌秭归,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其中北京周口店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历史已经6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数十万国家经济建设地质尖兵。秭归与北戴河基地属于南迁武汉后建立的新的实习基地。三个地质实习基地拥有的地质现象各具特色,它们为学校与国内相关大学地质学科学生获取“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的地质科学知识做出了贡献。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1周年!

 

2023年11月20日完成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10291.html

上一篇:牛人学生当自强
下一篇:从学术会议看破唯难
收藏 IP: 59.174.0.*| 热度|

4 夏向阳 周忠浩 王成玉 辛晓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