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牛人学生当自强 精选

已有 7570 次阅读 2023-11-13 08: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牛人学生当自强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一位大学教授告诉我,他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希望毕业后导师能够推荐他前往欧美大学或学术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的这个愿望很好,值得赞扬,如能所愿,以后学成归国报效国家,岂不是自己与国家双赢的盛事。这位教授拥有十多年的海外多所名校的求学与学术研究经历,成果丰硕,且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人脉。教授采取国际学术界通用的“放养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术研究能力,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此,教授经常带领学生出席相关专业学术会议以及前往他合作的国家实验室工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研究时间与空间《我谈牛导师,2013年1月5日科学网》。例如最近这位教授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刚获得国家留学生基金委资助项目,他立即联系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提出学生前往学术交流访问的愿望,很快美国教授与学生电话交流感觉良好,并发来邀请函,现在学生正在办理赴美签证,但愿学生能够顺利拿到签证赴美留学。数年坚守,教授及团队的良好学术氛围及声誉逐渐赢得莘莘学子的青睐。

对于这位硕士研究生的请求教授自然“一碗水端平”,他与法国一个学术机构同行提出这个学生去哪儿攻读博士学位的愿望。这位法国同行看在教授面子上表示欢迎,并说只要你的学生具有相关“资质”就行,我们这儿有很多科研项目可供他读博期间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训练。为此,教授告知学生做好准备,随时接受法国同行考察你是否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学术素养与条件。这本该是牛人团队学生求学的极好机会,学生需要“时刻准备着”,接受国内外同行的考察和挑选。

然而,事与愿违,这位学生与法国同行视频交谈后,学生的表现让法国同行很是失望。他告诉教授,这位学生连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套路”都不清楚,尤其对自己参与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科学贡献不熟悉《聊聊学术论文的“套路”,2022年7月18日科学网》。其实,法国同行看在教授面子并没有为难这位学生,只是希望学生具体谈一下他与教授合作发表的这篇论文的基本情况,例如选题依据,国际同行研究概况,采用的研究方法,结果的意义等这类基本的学术论文要素,然而,学生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显然,这位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与学术能力都没有准备好。教授告诉我,他听了法国同行的意见,也对这位学生的表现失望。尽管这篇论文的学术贡献中学生只是做了仿真实验,但是他应该对全文进行深入了解,这也说明这个学生严重缺乏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如果持这种学术态度其实是不适合读研究生,更不适合攻读博士研究生。

这个案例再次提出了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读博士?”,“谁更适合读博士?”,“如何读博士?”。这个话题值得相关学术机构“供需双方”的研究生候选人与导师深入思考。上述案例中的大学生本科和硕士(进行中)都在我国诸多国际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国内前10的大学完成,而且是免试攻读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实践表明,这位学生很可能属于那种读死书的类型,对独立科学研究理念缺乏基本的理解,选择读研太盲目。显然,当教授通知法国同行将要与他视频了解他读博的想法及其谈谈发表论文成果时,他本该认真准备,主动与教授及组里其他相关同学讨论这篇合作论文成果的基本科学技术问题及成果特色。显然,这个学生并没有认真准备,或者不知道如何准备,也没有主动与教授及课题组其他成员讨论。我想也许这位学生属于需要导师手把手教的研究生,显然在这个教授团队做不到,老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手把手“教”出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不可持续,2013年8月4日科学网》。

按照欧美学术机构申请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与惯例,申请者除了需要提供一些刚性材料,例如本科或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外语成绩和导师及同行推荐信外,更重要是“个人陈述”与“研究陈述”材料。这些材料应该客观反映申请人在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训练概貌以及对未来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愿景,它是教授们评价候选人是否具有读博基本资质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还有外语交流能力,因为,通常最后导师都会安排一次甚至多次电话面试程序。

我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经历也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研究能力方面,尤其重点培养学生自觉追踪国际同行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对同行成果的鉴赏能力与水平。导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同营造团队浓厚的学术环境和为学生学术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记得有一次我询问一个博士研究生,最近发现了同行什么好文献吗?学生立即给我发来他近期查询的文献题录,当我发现最近国际同行发表的出色论文几乎都在他的文献题录中时,我对学生表现大加赞赏。这至少从文献调研方面学生拥有博士研究生的“范”。其实,不仅学生,我们导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导师只有坚持不解追踪国际同行学术进展,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地参与科学研究,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指手画脚”,才能保持学术上不落伍,培养出具有独立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学生。

2023年11月13日完成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09435.html

上一篇:见证一位“软着陆”退休教师的幸福生活
下一篇:野外地质调查能力是地质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藏 IP: 59.173.134.*| 热度|

21 张晓良 胡泽春 郭战胜 许培扬 夏向阳 褚海亮 郑永军 乔中东 周忠浩 崔锦华 王飞 汪凯 焦飞 信忠保 牛俊博 赫荣乔 王德华 王成玉 吴斌 郑强 guest629061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