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作者:Steven Inchcoombe ;译者:邹青;校译:陈铭
来源: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hybrid-journals-can-advance-move-towards-full-open-access
今年在图卢兹举行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EuroScience Open Forum)会议上,欧盟科研和创新专员卡洛斯·莫达斯(Carlos Moedas)呼吁在公民、政府和科学技术之间建立新的社会契约关系。在宣布“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之后,Moedas先生说道,“如果你获得了公共资金,你必须开放存取。我们不能继续允许人们把购买视为唯一信息获取途径来发布信息。获取信息资源是纳税人的权利。”
欧洲委员会开放存取专家顾问罗伯特·简·施密特(Rober-Jan Smits)的目光更加长远,他认为混合型期刊是造成学术出版过渡向完全开放存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尽管我们还缺乏一些细节信息,但是很明显的是,当下对混合型期刊的质疑和警惕心理一触即发。尽管如此,混合型期刊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阻挠开放存取的障碍?如果混合型期刊不是造成完全开放进展缓慢的罪魁祸首,那会是什么呢?
在此,我认为混合型期刊正遭受到不公正的批驳。因为在帮助出版商、投资者和作者等向开放存取转型的路上,混合型期刊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1 作者选择:混合型期刊让那些被赞助商要求开放存取的作者可以依旧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发表期刊。作者们希望将文章发表于一个在其领域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同行评审期刊上,开放存取远远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调查显示,科研人员选择投稿期刊的四大标准分别是:期刊声誉、学术相关性、同行评议质量和影响因子。
2 资金:最近一份来自Research Consulting的报告发现,作者选择黄金开放存取很大程度上是受可用于支付文章加工费的资金数额的影响,并依赖于此。在拥有跨越国际、复杂的投资背景下,通过订阅模式获得稳定收入的混合型期刊意味着我们能够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在这个复杂的市场中扶持开放存取的起步与发展。
3 转型的影响:没有这种混合的模式,促进采纳开放存取的费用便会因为要支撑全球科研社区而变得更加高昂,我们需要创造新的开放存取期刊,以此反映我们1990种订阅混合型期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所有已经存在的期刊进行转化。对于整个科研生态和出版商而言,这些额外的成本、时间、风险和潜在破坏将大大超出能够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的进步。
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观点需要有证据支撑。施普林格自然已经启动了两份报告项目来深入考察混合型期刊对开放存取影响,来为当下的争论提供一些新的数据。
去年秋天我们统计得出,77%的Springer Nature UK通讯作者都在通过我们的黄金OA发布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英国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能力为作者提供开放存取的机会,不仅在我们的完全开放存取的期刊上,而且在几乎整个施普林格的格局中,这个数字本会更接近我们全球平均水平的30%。
这77%的份额中,通讯作者以黄金OA发表的文章中有53%发表在我们完全开放存取期刊上,另外47%则发表在混合期刊上,再次证明了混合型期刊在向开放存取转型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在Digital Science对全球70,000文章的分析基础之上,第二篇报告突出强调混合型期刊上的开放存取文章获得了大量的引用、下载以及更广泛的影响力。
事实上,在这些期刊中,它们比订阅期刊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和非开放存取文章相比,混合型期刊中的开放存取文章平均下载量是学术机构用户下载量的1.6倍,用户总数为4倍。
除此之外,开放存取文章比非开放存取文章多出1.6倍的引用量和1.9倍的新闻提及量。文章以开放存取的形式发表不是造成这些数据的唯一影响因素,例如这个报告没有统计文章所覆盖的研究领域,但这应该能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其次,这表明混合型期刊能够为作者提供不在科研项目上妥协让步、不牺牲成果影响力的论文发表方式。
回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混合型期刊不是拖慢开放存取进程的罪魁祸首,什么是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们缺乏将全世界各个研究资助机构联合起来的方法。当资助方案如此迥异的时候,将这种复杂的资助模式转化为一个能满足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欧盟是否应该授权这些作者接受那些要求只能将文章发表在完全开放存取期刊上(使其无法将文章发表在混合型期刊上)的欧盟资助团体所提供的资金。如此造成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受欧盟资助的作者的可选期刊数目减少;或者,由于有责任构建更广泛、全球化的科研社区,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的级别来帮助未获得APC资助的研究人员支付出版费用。可没有哪一种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