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有方,育人有果-周炯槃教授教书育人工作介绍”是钟义信老师于1991年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篇文章(1991年第5期,P8-P13),周教授是钟义信老师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因此由钟老师算是有感而发吧。
在写这篇文章时,钟义信老师还是北京邮电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而周炯槃教授则是当时该系的名誉系主任,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教授。
文章首先介绍了周炯槃老师对教育的一般认识,他认为:“产学研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验基地、教材建设都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总体而言,钟老师认为,周炯槃教授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富有启发性,如此丰富的教学成果,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 从科研提炼教材,高水平的科研才能提炼高水平的教材,而高水平的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在周教授看来,教学质量应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本科教学如此,研究生教学也应如此。那如何才能编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呢?
周教授认为,编写教材必须有两个最基本要求,那就是科学性和通俗易懂性。其中,科学性的保证是它应当是人们成功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而通俗易懂性的保证是编写教材的人自己应该真懂,并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在文章中,钟老师强调了周教授的一个观点,那就是靠东抄西拼的东西是不能保证这两条基本要求的,只能助长生吞活剥、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坏毛病。
那如何才能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呢?一个好办法就是“通过科研实践来检验它的科学性和保证它的可读性”。这就是为什么周教授一直强调编写教材为什么要和科研结合的一个理由。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理由在于,特别是针对研究生教材而言,教材应能以适当的方式和程度反应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否则,教材就会变得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达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
二 适应形势需要及时开设新课
在周教授看来,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而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阵地是课堂,因此作为高校,必须鼓励教师要大胆开拓,积极顺应形势需要及时开设新课,并及时更新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当然,开设新课的前提是教师专业基础一定要好,此外,还要有大无畏,敢于创新,勇于披荆斩棘的精神。
文中列举了周教授在北邮开设了10多门课程的成功事例,并总结出“数理基础好是掌握新知识的必备基础,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事业心,责任感是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要件”的观点。此外,周教授还喜欢经常思考“当前科学技术有什么新进展,应当给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补充哪些新的知识?应当开出什么样的新课程?”这一问题,这可能就是他为什么能如此奇迹般的开设这么多门新课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在原因吧。
三 以社会需求为动力建设新的学科专业
科学研究,编写教材,开设新课程,以及发展和建设专业与学科等问题上,周教授认为应始终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科学进步为导向”的基本原则。文章列举了他在北邮建设5个新专业(系)的事例,1955年,为了适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需要,他和叶培大教授一同创办了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与广播工程系。1960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创办了“无线电物理”新专业;1972年,和蔡长年教授共同创办数学通信与数据通信专业,70年代末,又创立了“北邮科学研究所”,迎接我国科学技术的第二个春天,为培养从事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而建立一个新平台,之后,还在此基础上建设了通信与电子系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1986年,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要拓宽专业面的需要,他和科研所的同事们一起,又创立了“北邮信息工程系”,成为北邮第一个理工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新型学科点。
在谈到成功经验时,周教授认为,创办新的专业一定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包括现实的需要和长远战略的需要,两者要有机地统一,不适应眼前现实需要,就会和社会当前利益脱节,从而失去生存的前提;不考虑发展需要,就会鼠目寸光,产生短期行为,到头来反而妨碍社会本身的发展。因此要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为,教学科研应是有机的统一体,科研是基础,教学是主导;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教学没有科研,就只能成无源之水,决不能达到高水平。
四,严爱结合,才能人才辈出
周教授的名言很多,比如“要培养学生概括,抽象思维能力,不要总是就事论事”,“要实行淘汰制,要有压力”,“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要过多依赖老师”。总之,周教授认为,作为教师,既要关心学生思想进步,也要关心他们的业务成长,严是因为爱,而爱必须严,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呵呵,看完这篇文章,真的很开心,写到我心坎上了,呵呵,而且真情实感,像讲故事一样娓娓倒来,非常富有启发性。越来越喜欢钟义信老师了,向钟老师致敬!
参考文献:
钟义信“教书有方,育人有果-周炯槃教授教书育人工作介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1年第5 期,P8-P1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