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科学网头版头条“工科尴尬“遇冷”背后:社会心理浮躁”。我比较认真的阅读了一下,感觉作者对事情的理解有相当的偏差,把现象当成根源,用老戴的话,那是因为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理科没学好。
工科遇冷的最大的问题是就业问题,而工科就业问题其实是工业发展程度问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进公司或者企业做什么也是就业考虑的一部分,有人希望去做管理,也有人希望能去生产一线,而更多的人会希望去企业的研发部门或者技术部门。
当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去看看企业招聘的广告,发现满街招人的都是中小企业,而那些企业能提供的待遇都非常有限,大多数的国企或者大型企业又都敲门无人应答,内定都搞不定,外资和合资企业要招的往往不是研发和技术人员,是销售或者生产管理的时候,估计谁看了广告都会自问,这工作真的适合我?我真的合适这工作?稍微机灵一点,基础好一点的一定会改行。
我和那个摄影师的李老师一样,是经常和企业打交道的人,对国内企业目前的状态还算了解,至少从科研或者技术研发的角度理解目前企业的生存方式和技术状态。按照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和税收体系以及分配原则,企业是没任何动力在科研或者技术研发上做投资的,投资就是设备,就是进口技术,那是最保险的,也是最可靠的。自主研发所冒的风险太大,简单的道理,政策就是这么定的,号称用技术换市场,实际上就是不要自己的,只要人家的。而实际效果,我不说大家也明白。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工科大学生就业,读书无用论不是喊出来或者宣扬出来的,而是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去过的一个在所有国人眼里一点工业基础都没有的国家,我们想把产品推广到那个国家去,不能我们自己去,必须经过当地的经销商;如果该产品能在那个地方生产,用当地的人,那么国家会返还销售额的10%给企业。这就是当地的法律,是国王定的规矩。
在政策的细节制定和提出的口号往往相反的时候,不知道这个国家还有什么目标,一个失去目标的人怎么可能淡定?不淡定的人还能不浮躁?
说事情都得讲个道理,当政策规定,做科研的只讲文章、做工业的只讲产值和增长率,当官的只讲鸡的屁,学校只看升学率,我看这个社会永远也不会有大批的科学家和实业巨子,更不会有教育家,更多的只能是无可奈何的浮躁,还有我这种不怎么浮躁的人在说别人不爱听的话。
不要用社会浮躁来遮掩政策的失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平民百姓或者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头上,多问问自己,做事儿的时候是否对得起百姓,对得起祖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