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顺 良 的 博 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池顺良

博文

“逮住死耗子的瞎猫”眼睛现在不瞎了!

已有 3938 次阅读 2015-4-21 13:25 |个人分类: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钻孔应变

“逮住死耗子的瞎猫”眼睛现在不瞎了!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与石硼峪地震台在临震前4天接收到500多次小震活动密切相关。当时,科学上无法判断这些小震群究竟是前震还是无大震发生的小震群活动,因而认为海城临震预报是“瞎猫逮住死耗子”、“好运气”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划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临预报。根据短期的、确定性的前兆信息发出的短临地震预报比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要困难得多,但是,在挽救人的生命方面却更为有效。目前的水平,短临地震预报依旧只是一种概率预报。

概率预报不能满足地震预报对三要素精确性的要求。地震学家渴望探索、寻找到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可以在所有大地震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陈运泰等,2001

究竟有没有这样的确定性地震前兆?就看地震大破裂最终发生前有没有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根据现有认识,地震成核过程是大地震孕育最后经历的阶段――除非这里的地层介质像玻璃板那样均质。如果有精密仪器能够监测到大地震成核过程发出的信号,在中期预报基础上的短临地震预报就能实现最大的减灾效能。

国际上已有多位学者利用前震来探测地震成核过程。Ohnaka利用前震活动揭示了1978年日本伊豆大岛7.0级地震的成核过程,发现成核区以140cms的速率扩展,直到直径为大约10km的临界尺度后,大震发生。Ohnaka M. 1992.(Rastogi1998)

海城地震临震前4天接收到500多次小震活动是不是“地震成核”过程最后阶段的产物呢?

2001年,陈学忠由海城地震前建立的16个测震台记录资料,确定小震群定位信息,指出该小震群是海城地震孕育进入“地震成核”最后阶段发出,具有“确定性前兆信息”特性。(陈学忠等,2001

如果当时就有此认识,根据小震群活动的定位信息,迅速判断出该小震群系“地震成核”最终阶段的表现,临震预报就有了“确定性地震前兆”特征,发出的预报就有了充分科学依据,各项安排就会更有序。当然,震前大量地下水、形变、动物异常也是这项临震预报的有力支撑。

但是,大部分强震发生前没有或只有少数前震,难以判定其性质,且前震与主震之间的时间间隔短,得到的判断与准备时间有限。有没有时间提前量大的非前震成核信号能被我们检测到呢?

分量钻孔应变仪既能监测小地震,也能记录慢地震,有能力较早发现大地震成核过程。

姑咱台分量应变仪在汶川地震前15个月即观测到叠加在固体潮上微弱但清晰的异常应变信号,之后又观测到异常应变数据从自洽向失洽持续9个月的转变过程,正是地震成核过程即将完成,大地震即将爆发的关键警报。(池顺良等,2014

当我们在全国地震危险区建立起密度足够(如站间距小于100km150km)的应变观测网后,强震孕育中地震成核的异常应变信号,就能较早被监测到。立即加密站点,确定这些信号的位置分布和演变特性,就能相当准确地确定未来强震的地点、震级和时间三要素。

以上从观测实践中得得的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及充实完善。地震科学是观测科学。在观测仪器性能达到科学性要求后,加速观测台网建设,布下“天罗地网”,不放过每一个强震震例并仔细解剖,总结出强震孕育的可相互验证、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规律。世人关注的地震预报难题就有望破解,人的生命安全将得到保障。(马钦忠,2014

 

参考文献

陈运泰、吴忠良、吕苑苑,地震学今昔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56~63.

Ohnaka M.1992. Earthquakesource nucleation:a physical model for short-term precursors[J]. Teconophysics,211:149178.

Rastogi B KMandal P1998Foreshocks andnucleation of small to moderate-sized Koyna earthquakes(India)[J]BullSeism Soc Amer, 88(5)11121126.

陈学忠、郭铁栓、朱令人,一次大陆强震前震成核的实例[J],地震学报,200123(2)213~216.

池顺良、张 晶、池 毅,汶川、鲁甸、康定地震前应变数据由自洽到失洽的转变与地震成核[J],国际地震动态,201412):3~13.

马钦忠,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J],地震学报,201436(3)500~51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884080.html

上一篇:大级别地震“确定性前兆”的新发现:应变数据失洽与地震成核
下一篇:钻孔张量应变地震仪观测数据的自恰性
收藏 IP: 115.55.198.*| 热度|

3 康建 陈辉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