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看见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科研查资料,请教他人,热情投入的做工作时候,我就常常想他们为什么这么投入?是本身就优秀还是国外制度改变了他们?还是教授们的表现影响了他们?
1)首先留学生大都是有宏伟目标的,想做faculty或者去工业界。美国都是要看你论文质量和导师名气的。前者不努力是发不出好论文的。这边的论文大都内容很丰富,够国内期刊拆开发好几篇的,但是若此这边你想发高水平期刊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药物化学领域里,知名教授至少也发2.0以上的期刊,所以学生不得不弄深度。后者导师的推荐信是很重要的,而且这边教授有一说一。你不好好干,教授会美化你的推荐信?中国研究生找工作跟论文的关系不大,因为多数企业并不需要你的研究能力,导师的推荐信也多不可信,甚至学生会伪造导师的推荐信。
2)美国这边也是讲关系的,有个牛导师还是有好处的。不过你想你未来的老板会为了关系聘请一个能力很差,干活不积极的博士后么?许多人在博士后期间还是拼命要发论文,真是publish or perish。就是你有幸到上了助理教授,头五年你还是push自己和学生,因为你不这样就得走人。所以很多导师都不敢休息,加班加点。学生自然无法偷懒。就是当上终身教授,你做不好研究也会使得你丧失拿基金的机会,这边没有863和973胡搞。这种现实使得美国的学生和老师只能拼命。
3)群体效应使得你偷懒都不好意思。不过要真好意思了,怎么办?国内只能是凉拌,导师不能说走人阿。这边可真是无情,让你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拿钱就得干活。也许国内学生想我拿多少钱就干多少事情,现在你一月只给100人民币我就干100人民币的活,你给我1500美金我自然就你干出1500美金的效果。不过真给了,你能干出来么?谁也不知道答案。听说国内某著名高校准备每年拿10万人民币给进博士后工作站的,比副教授还待遇高。不知道能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真应了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4)这边学生和导师也有些杂活,不过基本上还是待在实验室居多。杂七杂八的会议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有,大多数还是学术会议。国内思想会议太多。这边美国教授也要跑,不过也大多数去参加学术会议,跑关系这边不是主流,最终还是靠研究说话。在美国拿个基金能支持4/5年,钱也多,不少的项目是几百万美元。合作多的教授还能拿到不少子课题基金,也有几十万美金。学校也能提供资助,尤其表现在给刚入校的教授,启动基金和实验室办公室说一不二。我常想国内教授的生存能力应该更强,因为活下来的都是白手起家的。还有,作研究肯定就有断粮的一天,听说美国大学还有给这种教授的基金资助的机会,使研究保持连续,不过每5年只能最多一次。这些良好的保障使得大家心态正常,知道最终靠什么来说话。
如果社会/企业/大学都需要真正有研究水平和能力的人才了,这关系就是阳光下的关系了。教授搞研究就好好搞,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不好好搞的,国家就搞掂他。学生搞研究认真搞,不要浪费提高自己的机会;不好好搞的,学校就淘汰他。最好的是,每个人都有压力也有动力,也能感受到保障力,同时也知道社会的底线在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