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比较流行一个词,“跨界”。所谓跨界,是指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变化。举个例子,某些演员在影视圈混得好好的,非要跨界音乐圈儿,抢人家歌手的饭碗。有些歌手唱歌唱腻了,跨界到主持界玩一玩。
那么,在科学圈儿,有没有玩儿跨界的人呢?Joseph Ecker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信做乙烯的,没有几个不知道Ecker的,因为乙烯信号通路中的大多数关键组分,都是Ecker实验室鉴定的。可以这么形容,Ecker把乙烯信号通路的骨架搭好了,其他人的工作,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修修补补。凭借在乙烯信号转导领域中的研究,Ecker实验室发了一大堆CNS,确立了在植物乙烯信号研究中的霸主地位。
Ecker还是最早呼吁使用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之一,参与了拟南芥的全基因组测序。使拟南芥这种不起眼的野草,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实验室生根发芽,为我们了解神奇的植物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做植物分子和遗传研究的,一定对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非常熟悉。当我们需要研究某一基因的功能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先要来相应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看一下突变体有没有表型。而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就是Ecker及其同事建立的。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T-DNA插入和筛选,几乎得到了拟南芥所有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并建立了数据库。无论我们在世界的什么角落,只要坐在实验室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得到感兴趣的基因的突变体,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研究。
后来,Ecker的研究兴趣转移到表观遗传学。他们想知道拟南芥中到底有多少基因被甲基化修饰调控,而当时并没有现成的方法。于是Ecker和其同事就自己发明了一种方法——MethylC-Seq,用来研究拟南芥的甲基化组,这种方法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牛就是大牛,一言不合就进行发明创造。
一般而言,植物学家究其一生,可能也就只和植物打交道了。顶多也就是从做拟南芥,改行做做其他的植物。而从植物界跨界到动物界,甚至是医学界的少之又少。所谓隔行如隔山。而Ecker的跨界之路也就从此开始。
有了MethylC-Seq这一利器,Ecker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研究一种野草。他开始直击最复杂的器官——人类大脑。Ecker发现,人们在从出生到成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表观修饰的改变是非常普遍的。另外,他们也发现大脑不同组织的表观修饰水平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而这些研究成果可能对我们了解一些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者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有很大的帮助。相应的研究成果,又是一大堆的CNS级别的文章。
时至今日,Ecker仍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几乎每年都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NS上。
当然,跨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得起的,需要跨界人在第一领域有足够的名气和积累,在第二领域也要有足够的能力。要么不玩儿,要玩儿就要玩儿出点花样。
像我这种科研菜鸟,还是踏踏实实修炼本专业的功力吧。等哪天攒够了道行,咱也玩一玩跨界!
Ecker实验室主页:http://ecker.salk.edu/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