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cao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caowu 身在科学院,不得不思考:科学是什么?

博文

人生感悟(6)—— 追忆我的导师 精选

已有 8888 次阅读 2011-2-26 16:5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生感悟

224日,我和师姐师兄来到门头沟,在万佛园内、先生的墓上,轻轻地放上一蓝鲜花,用一条干净的毛巾,擦去墓碑上并不太多的浮尘。

 

先生去世1周年了,忌日,徒弟三人觉得应该来看看先生了。一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在我们眼前。站在墓前,我们轻轻地扯下一些菊花瓣,撒在先生的墓上,白色的、黄色的,并轻轻地说着:先生,我们来看你来了,我们都会努力工作的,请你安息吧!

 

先生去后,我们时常去家中看看师母,安慰她,努力使她振作起来。我知道她比我们更痛苦:大家对逝去的先生的依恋,都难以割舍。

 

先生出生在旧社会,家境贫寒,体弱多病。上中学时,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曾经饥饿昏倒,被好心人救起。后来得到政府资助,读完大学。

 

先生上学时,曾经参加旧政府的学生组织,活动积极。解放初期,如果不是他的问题发现较晚,可能他个人早被清算掉了。可能也为此,师母调离国务院办公厅,被安排在一所学校当教师。这些是后来我们当学生听说的,先生没有直接给我们讲,因为历次运动已有定论。先生晚年写了多份入党申请,诚恳叙说他的一生,我都一一阅读。但他的身份和资历,已远非弟子们所在的支部能解决,需要院党组甚至中组部批示。最终只得“不了了之”。知识分子、特别是旧知识分子的“原罪”,是戴在脑袋上的、似乎永远无法摘除的“紧箍咒”。

 

先生于1946年中央大学毕业后,在四川农业改进所工作,后进农林部棉产改进所北平分处,任“技佐”(可能是技术行政职务的最低级别)。解放后即入动物所追随他的“导师”朱先生防治棉虫,并在朱先生指引下,毕生研究棉花上一种小虫子的分类。后来,先生荣升为院士,而朱先生不是(但似“无冕之王”)。朱先生生病时,他到家看望,总是有些“害怕”,毕恭毕敬。朱先生没有给座,他是不敢坐下的。

 

先生膝下一儿两女,儿子当赤脚医生,上山下乡期间,晚上去老乡家行医,恶狗猛扑,他退后几步,坠落山崖,命丧他乡。在研究所七楼楼道的柜子上,正对着他办公室门口,有一个紧锁的箱子,里面是先生保留的儿子死时的血衣。他从没有告诉过我们,钟老师给我们讲过后,我们就再不愿过问那箱子。

 

先生毕生从事小虫子的分类,但他并没有放弃作物病虫害的探索,在马铃薯无毒原种基地建设、当归“麻口病”防治和优质栽培技术、棉花害虫的自然控制等方面多有实践,并最终成就了他貌似辉煌的人生。

 

认识先生,是1992年春天,复试时,先生问我家庭和学习之后,最后问我喜欢分类吗?我说喜欢植物分类。先生没再追问什么,接收了。后来追想,我当时说喜欢动物分类,可能先生更高兴些,毕竟是报动物所(而非植物所)的研究生。但我说的是我当时的想法,先生收下我,可能也看到,我是坦诚的。

 

那时,前面的一个大师兄刚走,先生派他去美国开会,就失踪了。后来我去新疆做论文,从那里的老师了解到,师兄曾经发过牢骚:读博士,两人一间房,毕业留所工作了,三个人一间房,怎么过呀。他野外做试验的空隙,拼命学英语。看来,早有兆头了。

 

一次,先生生病住院,大师兄回北京了。他去病床前探视导师,师徒俩手拉手说了半个多小时,导师声音小,师兄声音也不大,我离开一段距离,没有听清他们的话。但,师兄走时,先生的表情很好。想当初,大师姐刚毕业,导师刚刚申请下一个项目,大师兄的不辞而别,身边一个学生也没有,项目怎么完成?当时的先生,该是多么孤独无助。但看到昔日的大弟子,可能听到他在美国有所发展,先生似乎已经原谅了他。

 

大师兄的走,无意却成全了我和现在的师兄。师兄是从别的研究组“挖”过来的,我是从别的导师那里转过来的,虽然我在动物所复试说了不合时宜的话:爱好植物,但先生还是收下了我,我感觉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急缺帮手。1993年,又来一位师姐读博士,先生的人气才算恢复一些。那时,他院士(1991年评上时仍称学部委员)刚当三年。记得先生在师姐没来读书时就显得十分高兴,向我介绍即将来临的师姐的身份。似乎,他感觉小虫子后继有人了,喜形自然溢于言表。

 

那时,大师姐刚毕业,去美国留学。一年后回来了,先生让她写动物志,不从。离开动物所“下海”,现为一公司总裁。先生无语。

 

我到动物所时,已经有1年多的烟龄。新生入学开会时,我看到教育处的老师给主席台上的“师爷”(就是先生惧怕的那位朱师爷)点烟,我偷偷地在下面点了一根烟。后来先生告诉我,开会是不能抽烟的,这是先生第一次当面批评我,生活上的。后来写博士论文,文献引证出问题:把原来学术观点相左的学者(后来皈依先生观点)的文章引用上,作为我们观点的来源(本末倒置)。先生仔细给我讲了历史,给我的评价是:“把大旗抗丢了”,这是第二次批评,学术上的,且是最严厉的批评。学术上的既往“恩怨”,导师是不愿让我们了解和继承的,但学生实在“悟”不过来,那他就会直说的。【另:科学网上提到文献引用注意事项的几篇博文,我是绝对赞成的】

 

后来学习上、生活上都有很多不当。比如:起初不会写论文、到别的办公室彻夜打游戏、甚至和保卫处吵架后保卫处扬言告导师那里(我也肯定他们告了),导师却始终没有直面批评过我。

 

师姐后来告诉我,失去儿子后,先生可能更喜欢男生,大师兄的出走,始终没有听到先生有什么怨言。我犯那么多的错误,听到导师的批评寥寥无几。我上学期间和工作之后,先生大部分的琐碎事:拿报纸、打开水、邮局寄送信件和标本,等等,基本都是师姐和两个女助手干的(两助手不同期),而先生给我和师兄的,是先生的忍耐、原谅、鼓励、甚至一些名不副实的夸奖。

 

先生爱养花,办公室有几盆花,他精心养护,放假或出差时,他交代学生们记着给他花浇水。一盆君子兰,年年绽放,一盆绿萝,从窗台爬到了窗户上端。先生工作的老搭档钟老师,有时到他办公室聊工作,老哥俩见面,钟老师就摸出烟来抽,抽完后把烟头按在花盆里掐灭,往往还不只抽一根。走后,先生把烟头捡出,并嘟囔着:抽烟危害我们健康就算了,还危害我的花!

 

但哥俩关系太好了。钟老师十多岁跟随先生下农田,后在办公室辅助先生的分类工作,从来没有吵架拌嘴过。钟老师的最大爱好就是抽烟(见拙文:人生感悟(1)),而且办公室抽烟还不只他一个(本人,还有师兄)。助手小曹也许是受不了,也许是出于对钟老师身体的关爱,一天早上,她在钟老师的书架上贴一张纸条:“禁止抽烟”。钟老师上班来了,进门坐下就看见了那张纸条。问:“谁贴的?”。小曹承认她贴的。“谁让贴的?”小曹慌了,可能是觉得先生更有威信,说是先生让贴的。钟老师似乎火了,“那就拿下去,贴他办公室去”。小曹拿先生吓他,但没有吓住。

 

去年131日,先生过生日,病重,躺在医院。钟老师去看望,他轻轻地拉拉被角,替先生盖好身子,并贴在先生的耳边给他说话。

 

随后,钟老师说,这可能是先生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了。两家商量着,就在中关村的一个餐馆吃饭,把我们学生也请上。两家人叙说着几十年的情谊,感叹先生这一辈子也很不容易!

 

224日,先生去世。遗体告别仪式上,年近80岁的钟老师,失声痛哭……

 

先生的一生,首先体现在德字,他对学生厚爱有加。他心里装着学生,却从不责骂学生。他把学生作为他的朋友,给学生们赠书也是写着“xxx同志指正”。

 

先生得过许多奖励,大都伴着奖金。他曾经拿出“求是”奖来的钱,设立“系统分类学奖励基金”。我博士刚毕业时,课题本上只剩几千块钱,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无法买。于是他就从自己家拿1万多块钱买了一台“586”和打印机,让我们敲字写论文。遇到其他学生有困难、或研究所组织募捐,他总是拿出上千元、甚至几千元来。先生,从不为利!

 

但是,先生一生几乎为名所累,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90年代流行的名人传记书籍,国外的、国内的,起初先生很相信,轻松地被“骗”走了不少钱。作为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他很爱自己的羽毛,努力地梳理着,虽然在别人看来,那是一身天生注定不丰满的羽毛,有缺陷,甚至有污点。

 

在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动乱年代,他拉着架子车运粪,大冬天汗水把衬衫都湿透了,这是先生告诉我们的。但他用手捧起掉在地上的粪,再装在车上,却是别人告诉我的。因此,有人说先生虚伪、夸张。但,在那个非常年代,先生拖着反革命的身躯,他除了劳动、羞辱自己外,难道整天跪着磕头才算请求别人宽恕?更多的人说先生没有原则,老好人一个。但是,先生有过组织,他知道谁生了他、谁养过他,从他入党申请书的文字里看,他曾经也是有原则的。时代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冲散了他的组织,打碎了他的原则。晚年,他曾经尝试去修补、重塑,但被拒绝。

 

解放后的大半辈子,先生默默劳动、踏实工作,并教导学生们也这样去做。他曾经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先生在昆虫演化和害虫成灾机制上多有思考,而不单单是把他研究的小虫子从中国解放初期发现的100多种,推进到目前的1000多种。先生晚年,给别人题字、作序,其中8个字很常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我肯定这不是他的最初理念,但确实是他最后追求的一种境界。

 

先生身体力行。70多岁仍到野外出差,80多岁还去爬长白山,采他心爱的小虫子。学生们到了研究所,他肯定会带着到野外采集,认识植物和昆虫。年纪大了,即使在中关村周围采集也可以。这是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对他、对学生都是必修课。

 

幼年体弱,先生从18岁开始打太极拳,直到生命最后。1995年前后,师母身体突然垮了,得的是类风湿一类的病,卧床,全身浮肿。我们觉得师母肯定不行了,但先生极力照顾。一天,不知道他在哪里弄到一种气功,自己练,陪师母练,居然身体好了,甚至后来还能挤公交车了。先生对此功深信不疑,还鼓励学生们练。我当时半信半疑,并没有真正练下去。后来随着对轮子功的讨伐,先生深信的这种气功也消失了。

 

动物所搬家之后,新楼内的一层给先生留一间办公室,但他已经年迈多病,好像一次也没有来过新办公室。师姐和我前年去看他,已经重度痴呆,不愿说话了,但十多分钟过后,突然问我:所里的班车在哪儿发车?这是我两三年来听到的先生最清晰的一句话,也基本上是我听到先生说的最后一句话。他的心里,还想着去上班呢!

 

前年清明节后去家里看他,我们用轮椅把他推出来,先生拿着一个毛绒棒,用来活动手指和手臂的,但他喜欢拿着棒子打人。我们就伸出手和脑袋来让他打,既然先生从没有打骂过我们,那这次就使劲打吧。他打到了,就微笑了起来。变成十足的小孩了!【附图】

 

相比之下,学生们对先生的照顾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师姐是最辛苦的一个,她象女儿一样努力地体贴着先生。在先生最后突然生病卧床期间,她坚持晚上值班一个多月,照料着先生。而我,一天也没有叫去照顾他。师姐说的先生最疼爱男生,可见一斑。

 

我读硕士期间,先生离开七楼搬到三楼办公。他办公室冬天暖气很差,先生到了办公室不脱棉袄,穿着棉靴仍觉得冷。我觉得应该给他买一个电暖器,找器材处去解决,但他们说电暖器属于控购物品,需要当年申报,下年购买。我不满意,接着写一个申请,去找所长签字,所长听了我说的情况后,立马签字、批示解决。但器材处说,所长签字也没有用,按规定就是不能买。当时,把我都气哭了,平生第一次体验到制度的无情。后来,师兄自己掏腰包(瞒着先生),购买一个电暖器。先生依靠这个电暖器,度过了几个暖和的冬季。

 

我读博士期间,先生的外孙女学外语,晚上要到四道口去上课,家里没人带她去。师母询问我和师姐能否带,我俩爽快答应。一周两次,坐公交车来回,放学后得花1-2元钱给小姑娘买羊肉串作为奖励。几个月下来,小姑娘的外语提高了不少。现在,姑娘长大成人,大学毕业去了美国留学。我觉得这是给先生出的最大的一把力。

 

师兄对先生更是敬重,他父亲比先生大一岁。他说,他对先生和对他父亲一样,没有差别。紧急时刻,总是他开车第一个到先生家里。他父亲比先生提早1个多月离开人世。先生去世时,他在医院守护。我和师姐那晚都感觉特别心慌,我实在不想得到任何消息,坐在家里忍到9点钟,才发短信询问师兄。他回答,先生刚刚走,我们到家里陪陪师母吧

 

……

 

办公室的窗外,飘着雪,这是今年北京冬天的第三场雪。前天扫过的先生的墓碑上,又是一层薄薄的白雪,那束鲜花上,肯定还结上了冰花,晶莹透明。那是先生的最爱。虽然他毕生并没有种出那么漂亮的花,但那种洁白无暇,永远是先生追求的一个梦。

 

功过名利,是是非非,尽是虚无飘渺。先生的紧箍咒和那明亮的光环,都随风、随他而去。先生的路是坎坷的,也是有争议的。但学生看来,唯一不变的,只有先生对学生们的舐犊之爱,和学生们对先生的绵绵追思……

 

200945 摄于中关村 新科祥园)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957-416723.html

上一篇:在路上(5)——长路漫漫蒙古行
下一篇:在路上(6)——云南,一年前的回忆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37 陈安 黄晓磊 罗帆 孙学军 罗淼 罗汉江 刘玉仙 杨继平 陈飞 武夷山 毕硕本 郭保华 张树风 姜宏斌 戴力扬 金小伟 李璐 苏德辰 邵忠 罗林聪 刘波 孙弘毅 程光伟 肖术 许方杰 葛德燕 杨洋 钟振余 刘秋宁 黄仁勇 夏炎 zhaoyao917 zhucele zere ssqs xinxie linyimin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