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cao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caowu 身在科学院,不得不思考:科学是什么?

博文

在路上(16)——塔吉克斯坦的两次旅行 精选

已有 9819 次阅读 2014-12-13 19: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On Road (16)—— Expeditions to Tajikistan in 2011 and 2014


2011924日,科学院的塔吉克考察团一行23人,相聚在乌鲁木齐机场,深夜飞往杜尚别,到市内家庭旅馆住下时,已经是凌晨4点半,当地时间1点半,北京和杜尚别的时差3个小时

绝大多数人都是初次来塔吉克,起床后先去市中心的索莫尼广场(Somoni, N38.57820°, E68.78727°, 840m),天气晴朗,鲜花盛开,蜜蜂飞舞,无数的喷泉在告诉你,这是中亚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图1 索莫尼像


图2 鲜花和蜜蜂


图3 喷泉

 

午后,我们去植物园,秋天到了,叶甲们都在找越冬场所,大树的缝隙里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萤叶甲

 

图4 大树缝里的萤叶甲

 

926日,我们北京动物所人员去塔吉斯坦动物与寄生虫研究所( Institute of Zoology and Parasitology, Tajikistan Academy of Sciences),见到了Saidov所长,双方谈了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包括野生动物监测、害虫入侵、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Saidov所长很健谈,态度和蔼,很有亲和力,虽是初次见面,但双方都觉得像多年的老朋友。这次见面商讨非常重要,为以后开展科研合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图5 所长介绍单位概况

 

会后,Saidov所长带领我们参观了研究所的博物馆,几间土房子,近似危房,展览室摆放着几十件苏联时期留下的展品,大多破破烂烂,年久失修。但橱窗内的展品仍保存完好,动物姿态标本制作非常精良

1990年,苏联人员撤出后,塔吉克形成了人才的断档,经济遭受重创,研究所处于半停顿状态,职工们每周上12天班,每月挣一两百美元,很多人在外兼职来贴补生活

 

图6 博物馆的展品

 

927日,考察队去帕米尔。上午9点从杜尚别出发,一路向东,行程300多公里,晚上8点到达喷赤河(Panj River)边,卡拉库姆 (Kalaikhum, N38.45616°, E70.77573°, 1250m)。晚上,我带着头灯去河边捉虫,沙滩上有很多甲虫,小丰收,采集完毕,满意地睡觉去了

 

图7 河边甲虫

 

图8 喷赤河(对面是阿富汗)

 

次日继续向东,再向南。路上的中餐很简单,一碗稀面条,一块馕就打发了。下午5点,到达东部重镇霍罗格(Khorogh),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的首府,我们在住地附近架上捕鸟网。次日清晨,收网,然后去生物所座谈,生物所的领导说,他们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有较多联系,在土壤、病虫害防治、育种、特有农作物栽培上有研究优势,而我们估量着,我们队伍中除了病虫害方面有合作的潜力外,其它似乎并无很多交集

 

图9 路上午餐

图10 和生物所人员座谈


中午过后,再往东走,海拔不断升高,路边的河水越来越蓝,杨树叶子越来越黄,景色越来越美。傍晚,我们到达穆尔加布(Murghab, N38.16808°, E73.97747°, 3610m),这是东部一个偏远的高原城市,但地理位置似乎很重要,向东一个多小时车程就可以到达卡拉苏口岸,进入中国新疆,路上不断有从中国开过来的大货车,向北则通向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Oshi)等大城市

 

图11 霍罗格东部的河流

 

当天晚上,我在河边捉到了上百头甲虫,水生所的何博士下了渔网,我们次日清晨收网,捉到几十斤鱼,少量留做标本,大部分都放掉了。10月初,高原河流的水冰冷刺骨,此时捕鱼,很痛苦,很佩服何博士的毅力

 

图12 穆尔加布的河边

 

30日,从穆尔加布出发,沿公路向北,去喀拉湖(Murghab, N39.01296°, E73.97747°, 3610m),湖水湛蓝,湖边白色河滩,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刺眼。我在碱滩上捉到一些珍贵的步甲,宋博士在河滩上发现一只死鸟,没有腐烂,取了一些分子样品,甚是高兴

 

图13 喀拉湖

 

晚上回到穆尔加布,庆祝国庆,司机们弄来不少好吃的食物,恰逢队伍中张女士过生日,司机送她一身当地的民族服装,大家吃着、聊着,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夜晚

 

图14 赠送民族服装

 

这次塔吉克之行的主要任务是考察自然环境、采集水样和动物标本,谋求将来的合作,并没有大型的调查、测量和试验,所以每一地点停留的时间都很短。在穆尔加布住了两天后,我们折返。返回没有向西走回头路,而是向南到达喷赤河,沿塔吉克-阿富汗边境向西。当天行程200多公里,晚上住浪噶尔(Langar, N39.06053°, E72.68568°, 2848m),此地是喷赤河和瓦罕河(Wakhan River)交汇处,位于著名的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的边缘

 

瓦罕走廊,一个狭长的通道,千百年来多少个民族的人在这里匆匆走过,当地居民耕种、放牧,悠闲自得。但路上一处废弃的防御工事,让人隐约感觉到这里也曾有厮杀、争夺

 

图15 瓦罕走廊的悠然生活

 

图16 建于公元前的防御工事 (YamchunFortress)

 

102日,从浪噶尔出发,沿喷赤河向西南110公里,到达伊什卡希姆(Ishkashim, N36.72743°, E71.61142°, 2600m),我们没下捕鸟网,而是在周围采集昆虫。很幸运,在一些燕麦苗上找到了我博士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麦双尾蚜,危害小麦的一种蚜虫,在中国仅见于新疆

 

图17 从浪噶尔到伊什卡希姆的公路

 

图18 伊什卡希姆宾馆外的长喙天蛾,经常有人把它误认为蜂鸟

 

103日,从伊什卡希姆向北,穿过霍罗格,到达卡拉库姆,住宿一晚,又沿着来时的路,返回杜尚别。105日,从杜尚别继续向北,下午6点到达北部城市苦盏,位于锡尔河边(Khujand, Syr River, N40.29863°, E69.64991°, 321m )。宾馆门前有一个小湖,不少水鸟,但没有发现甲虫,很奇怪

 

图19 宾馆前面的小水塘

 

次日,到苦盏东边20公里处的卡拉库姆水库(Kairakum Reservoir, N40.28304°, E69.81972°, 345m),水库边的细砂子下有一些甲虫,但个体都很小,捉起来很费劲。接着又到了湖北面的戈壁滩去(N40.46983°, E69.96958°, 920m) ,这里非常干旱,有许多适应干旱的昆虫和蜥蜴,还意外地捉到了蝎子。当地人说这里是富含铀的地区,苏联时期在戈壁深处开了许多铀矿


图20 卡拉库姆水库

 

图21 干旱的戈壁滩


图22 戈壁上的甲虫

 

苦盏停留四天,考察队和苦盏科学中心的人员进行了座谈。苦盏是农业区,科学中心偏重于蔬菜、水果、棉花病虫害以及民用和航天矿物研究,将来应该有不少和中国的合作机会。此后,我又到苦盏植物园参观,捉了更多的昆虫标本

 

图23 苦盏科学中心交流会

 

图24 苦盏的棉田

 

109日,考察队回到杜尚别,考察队和塔吉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开会座谈,对口商讨合作。在此,我们又见到了Saidov所长,我们汇报了沿途考察的收获,并对将来的合作做了进一步的规划

塔吉克南部的考察非常短暂,仅仅对地质地貌和农区的了解,并无座谈。考察队1013日早上抵达乌鲁木齐后解散,考察圆满结束

 

图25 科学院部


图26 见面会

 

2011年将近20天考察,队员们天天吃馕,顿顿吃馕,最后,大家都戏称考察团为“吃馕团”。

 

塔吉克是民风淳朴的国家,对中国人非常友好,杜尚别的不少年轻人来中国学习,能够用中文对话,而几乎每个人都能用汉语“你好”来打招呼,让我们吃惊不小。

 

图27

 

这次考察促成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动物所等多个单位和塔吉克的科学合作。2013年,动物所5人又踏上了塔吉克,双方通力合作,在塔吉克中部又获得了大量动物标本和声像资料。2014年,双方合作继续进行,而我作为队员,有幸第二次参加塔吉克考察。

 

2014628日,从乌鲁木齐飞塔吉克,和2011年一样的航班和时间,只是到了杜尚别,久久未见行李出来,最后机场说,行李还在乌鲁木齐,下一个航班,三天后。

 

此后的三天就是等待,在杜尚别观鸟、拍照。住地有很多小孩子,几天下来都玩熟了,总是摆着姿势让我们拍照

 

图28 杜尚别的孩子们

 

72日,晚上到杜尚别机场取行李。73日,吃过早饭装车出发,在杜尚别已经太多等待,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去野外。晚上,到达杜尚别西北300多公里外的第一个宿营地,紧邻雪山(Tajikistan, Jirgotol Region, Lyahsh village, N39.23058°, E71.58582°,2537m)。天冷,从营地到达雪山需要3个多小时,我们在雪线附近捉到了不少好虫子

 

图29 营地雪山


图30 馕,我们的口粮


图31 正餐


图32 采集土壤螨类


图33 雪山采集

 

 

在第一个营地,我们白天顺着去雪山的路采集,晚上灯光诱集昆虫,虽然天冷,大家收获还可以。附近的牧民说此地有三四只狼,让大家外出小心些,但我们始终连狼的影子也没看见。

 

77日,离开Lyahsh village的第一个营地,向南稍偏西,行程230公里,到达第二营地(Tavildara district, Marqzor village, N38.65741°, E70.52161°, 1911m),天气比第一个营地暖和多了,大家可以到附近的河里洗澡,不过得中午去,河水很凉,只得站在岸边撩着水洗

气温高,虫子就多,螽斯、蝗虫、马蜂、甲虫,随处可见。在这里,我发现了许多星步甲(Calosoma sycophanta Linneaus, 1758),这是一个生物防治的功臣,分布于欧洲、中亚和中国新疆,1900年前后被美国引入防治舞毒蛾,获得巨大成功,至今仍是控制舞毒蛾的重要天敌

 

图34 营地附近的河


图35 螽斯


图36 马蜂窝


图37 星步甲

 

队伍中,有一个老教授,他比年轻人还积极,一有时间就拿着昆虫网出去采集,我特意为他照了相,并在临走时在杜尚别冲洗出来,用相框装好送给他做礼物,以表示我们对他工作精神的敬佩

 

图38 老教授采集

 

跟着老教授,我还采集到了很稀有的蛇蛉标本,这是我野外20年第一次见到这种昆虫,并小心翼翼地带到帐篷里拍照,恐怕它逃之夭夭

 

图39 蛇蛉

 

第二点收获很大,捉到了很多虫子,可以说是大获全胜。715日,我们转移到附近20公里外的第三营地(Tavildara District, Hoja Pulod village, N38.72838°, E70.45743°, 1765m),和第二营地近,物种也类似。但营地边有一小片沼泽地,在干旱的环境里有一片湿地,对于昆虫来说是很幸福的事情,许多虫子来光顾,我也拍了不少虫子,包括一种稀有的蝶角蛉(触角象蝴蝶,端部有一个小棒)

 

图40 蝶角蛉

 

第三营地结束后,我们到杜尚别休整,采购食品和用品。718日,我们朝苦盏方向进发,在半路上的第四营地(Ziddi District, Hoja Songhok village, N39.05089°,E68.98173°, 2918m) 停留下来,安营扎寨。

第四点有花有草,有雪山和湖泊,风景旖旎。

 

图41 湖泊环境


图42 鸟瞰营地

 

期间还来了打猎的三个人,荷枪实弹。我们队伍中的塔吉克小伙子说恨死打猎的人,如果他当总统,一定把这些打猎人下大牢

 

图43 猎人

 

721日,我们转移到第五营地(Shahriston District, Hazora village, N39.05634°, E68.87127°, 2400m),这里是科学院的一个实验站,终于可以住房子里面了,很高兴,有厨房,队员张斌也来劲了,给大家做了一顿炸酱面,太好吃了

 

图44 老教授吃炸酱面


图45 风景如画的第5营地

 

724日,我们返回杜尚别,Saidov所长带着儿子来看望我们,对我们考察成功表示祝贺,晚上请我们到Chayihana吃饭。次日,整理标本、办理出口证明。26日午夜飞乌鲁木齐,并于27日到达北京。

  

图46 Saidov所长和儿子


图47 喝一口冰鲜啤酒,解除多日的劳累

 

(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957-850769.html

上一篇:在路上(15)——丙察察之路
下一篇:人生感悟(13)——俄罗斯的步甲同行
收藏 IP: 211.100.46.*| 热度|

27 王德华 张珑 徐耀 戎可 李学宽 余皓 武夷山 黄永义 强涛 曾荣昌 徐晓 徐长庆 张忆文 戴德昌 朱朝东 关法春 刘光银 李土荣 王桂颖 杨正瓴 侯成亚 魏剑宏 黄仁勇 蒋德明 biofans jinchengfeiwu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