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cao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caowu 身在科学院,不得不思考:科学是什么?

博文

在路上(23)——2017年林芝昆虫考察 精选

已有 11561 次阅读 2017-12-26 15: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On Road(23) ——Insect Surveyin Nyingchi in 2017


藏东南动物考察的科技部项目,以林芝市(原来林芝地区)为重点。2017年,队伍又转战到林芝,这已经是项目实施期间四年来第三次来考察昆虫了


尽管如此,还是发现了不少好东西,很多昆虫是前3次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这也成了收获最大的一次考察


726日,北京拉萨,飞机,很快就到达了。大部分队员是第一次来到西藏,这么快到达拉萨大家明显有些激动



无论队员多么激动,休息两天,适应高原是必须的。两天过后,大家出发了,墨竹工卡日多检查站附近,停车采集。采钩虾,有水的地方一定要停下,这不,刚来就开张了


采蚜虫的罗大侠收获也不小,拿出相机,试片


由我带队的所有考察,午餐一般都是在野外解决。这不是为了省钱,只是为了节省时间。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大家心情很愉快,在北京,哪里能找到这样干净、古朴的野餐地点?


尼洋河水,静静流淌


林芝往机场的老路上,多卡沟,采集昆虫的好地方。树木葱郁,溪流潺潺


小李是第一次来西藏,十分珍惜这次进藏机会,干活特别卖力。318国道,去往色季拉垭口的半路上,也是采集的好环境


火腿炖鸡,云南菜,特别是煳辣椒和大块豆腐乳,让人垂涎欲滴。在林芝镇吃晚饭,饭后附近灯诱




昆虫采集,贵在整理。写好信息,按类群分装,是采集过后、吃饭之前的必做的科目


带了一根长杆子,日本进口的,很轻很好用,捞虫利器(只可惜回北京时遗忘在火车上了,后悔莫及)


蚜虫虽然小,但危害大。它们有些会做虫瘿,在虫瘿里生活,刮风下雨都不再害怕。特别神奇的一类小昆虫


不做土壤动物的人,可能大都不知道这些工具。把腐殖质或苔藓放在漏斗内,上面再扣一个漏斗,上面漏斗里放置一个灯泡加热,腐殖质或苔藓内的螨类、小昆虫耐不住烤,就向下钻,下面漏斗用一个小袋子接着,袋子里放上酒精,这样螨和小昆虫掉下来就醉了


既然是一个队伍,那就要通力合作。鳞翅目的采集是个很耗时、很累人的活儿,晚上大家合力灯诱采集,第二天早上爬起来就开始包蛾子(把蛾子装在三角纸袋里)。不论你是做甲虫、或者做蜘蛛,只要有空,大家都来包,一起处理完蛾子,然后才出发,开始新一天的采集


如果你找到成片的倒木,那就发财了,慢慢搜寻吧,无尽的宝藏都在树皮下、朽木里,镊子、刨子都是必须的工具。只不过,这些地方也往往是蚂蟥藏身之所,专心致志捉虫的时候,让蚂蟥饱餐一顿是常有的事


山蚂蟥吸血能治病,这是从藏族司机阿曲大叔那里学到的。这不,小周肿大的脚背,采集空隙,捉两只蚂蟥放上去,让蚂蟥吸到饱,然后包扎伤口,小周肿了三四天的脚,竟然消肿、好了


鲁朗小镇,总是那么迷人

 

从波密到墨脱县城,半路上的24k驿站一定要驻足停留,很多人对墨脱狂热着迷,结果一激动把24k给错过了,这里海拔3700多米,附近的山上是采集高山昆虫的绝佳地点。遗憾的是现在24k驿站早已人去楼空,住宿只能到波密县城或穿过山洞去52k


到达80k驿站,倒木无数,甲虫无数,蚂蟥更无数,短短几分钟,有可能十几条蚂蟥上身。每次路过这里,都是又爱又恨


在墨脱县的背崩乡,蚂蟥几乎没有,但受另外的煎熬,被小小的蚋咬到,伤口先是流血、后是起一个小红点(当地人戏称“一点红”),最后能痒好几天,如果挠破了,会更难受。抓热带地区的昆虫,我们使用大振网,这是跟随湖南师大采蜘蛛队员那里学到的,特别好使,但需要两个合作。另外需要注意安全,有时能把毒蛇振到网里面,而且还不知道,放下网子捉虫时,先检查一下是否有蛇是必须的


几乎每次到墨脱,都会遇到塌方,不过现在沿路机械很多,四个小时就把一个大塌方挖开了,顺利通过


墨脱县城到仁青崩寺的沿路上,也是采集昆虫的好地方,花一两天在此路上一点都不浪费时间。从这里远眺墨脱县城,着实漂亮


这种灯诱布,简单高效,采虫的人,都应该入手一套


62k驿站的长桌宴,一碗酥油茶、两个水煮土豆,如果再有一碗热腾腾的方面面就更好了。这样奢华的午餐,不常有




返回林芝市,去市区旁边的毕日神山上,倒木无数,但甲虫却很少,可能这些朽木时间太长、太朽了,已经没有营养让甲虫生存了。那天的收获很小,但野营的气氛很浓


奔波几近一月,我们回到了拉萨。沿途虽然辛苦,但采的虫子还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是大大的叶子虫(叶


还有吃蚂蚁的食蚜蝇,长成这样,队员们刚见到都不认识,还以为是介壳虫呢


和蚂蚁为伍的还有蟋蟀,也是难得见到


朽木里的精灵,条脊甲


朽木里的绝品,缺翅虫


他乡遇知己,拉萨遇到小郭,我们是在高黎贡山考察时认识的,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请我们吃饭,为我们送行,帮我们拍照,给西藏考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全文用到部分考察队员的照片,特别感谢!


(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957-1091567.html

上一篇:在路上(21)——你好,哈萨克斯坦
下一篇:在路上(24)——2019年,从西藏到云南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19 盛晟 杨正瓴 高义 黄永义 黄仁勇 高建国 刘文才 吕洪波 王德华 陈宏伟 李学友 杨顺楷 张叔勇 高江勇 邵斌 张珑 郑永军 李毅伟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