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森林公园的一个小山坳里,生长着一片少有人知的杜衡。每年的惊蛰节气,我都会去看看这片杜衡,看看曾经的中华虎凤蝶是否又回到了这片土地。偶尔也有好事者会问我在这里干什么,因为怕影响杜衡生息,我一般都会说,哦,我只是来看看这边盛开的豆梨花。
在旁边的山坡边缘,恰好也长着一颗高大的豆梨,惊蛰期间适逢花期,盛放的时候,满树雪白,在周边绿树环抱下,宁静而又壮观。因为离马路有些距离,所以路过的行人一般都只注意到沿路盛开的二月兰和油菜花,对这颗独自绽放的豆梨树并不太注意,尽管这颗豆梨,和常见的梨花好像有些不一样,洁白无瑕的风貌其实不逊于声名远扬的武大樱花。也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植物,原来也是一种从《诗经》中走出来的嘉木呢。
豆梨是这种植物的中文学名,在《诗经·召南·甘棠》中被称之为“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这是一首怀念召伯、颂扬召伯的诗。召伯,姓姬名奭(sh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封在召地,故称召伯或者召公。相传召伯南巡,曾在甘棠树下处理公务,劝农教稼,民享其利。后来甘棠与召伯的故事就成为颂扬官吏廉政深得人心的典故,历代各地建有很多甘棠馆,应该都是来源于此,现在召伯故地据传在陕西岐山县刘家源村,那里还有流传下来的召伯甘棠古树图碑刻。现在适逢知识强国建设,这首诗也是当下行政管理人员应该知道的典故之一。
甘棠之外,豆梨也有很多其它别名:棠梨、白棠、杜梨、杜棠、野梨、土梨等等,这些名称在历代的古诗词及其它典籍中也时常可见,如唐代元稹的《村花晚》中,便有棠梨的别名:“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而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翰则在《棠梨墓歌》写有“棠梨花白春似雪,棠梨叶赤秋如血。春来秋去棠梨枝,长夜漫漫几时彻。” 豆梨花期比较长,从惊蛰到清明均可以见到。白色的花本就有悲伤之意,豆梨的花期又在清明期间,加上“清明时节雨纷纷”,所以豆梨常用来表达悲伤凄凉:“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宋·辛弃疾)。其实春光明媚,豆梨同样也可以见证岁月静好:“满树棠梨锦作团,双栖啼鸟斗争妍。边徐生色依然好,赢得东风岁岁看。”(《棠梨》明·陆树声)。
豆梨(Pyrus calleryana)是蔷薇科梨属植物,英文名为Callery Pear。Callery 指的是意裔法国汉学家加略利(1810 -1862),他最先将豆梨从中国引种到欧洲,目前豆梨在欧美分布很广,也培育有不少的观赏品种。豆梨的花洁白素雅,豆梨的秋叶也很有观赏价值:“叶叶棠梨战野风,满枝哀意为秋红”(《野路见棠梨红叶为斜日所照尤可爱》宋·宋祁),现在还培育有彩叶豆梨以供观赏。
棠梨结子青黄叶亦虫蚀
与我们平常食用的梨相比,豆梨果实很小,即便是到了成熟的时候,果径也仅有一厘米左右,和豆子大小差不多,故名豆梨。豆梨的果实肉似木质,有些酸涩,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吃:“但使甘有余,何伤小而椭”(《甘棠梨》宋·王安石),所以现在人工栽培的并不多,都市中也不太多见,但在山区还是保留有不少自然生长的植株。豆梨的果虽然不好吃,但是豆梨的花可是可口的极品野菜,在云南、四川等地区,都有食用豆梨花的习俗。此外,豆梨树高大挺拔,也是一种优良的木材来源,未来还可以开发一些果酒、饮料等产品,于观赏价值之外,提升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还是有空间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