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神农架:神农谷顶峰的野花
按照我们的计划,本应该是中午在板壁岩吃饭,然后返回来在神农谷完成一整个下午考察的。然而因为堵车,我们到达神农谷垭口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过了,只能简单在神农谷垭口看看了。幸好沿路风景不错,倒不算是很失落。在垭口附近看侧对面的瞭望塔,也是非常理想的角度。
远眺瞭望塔,手机全景照
神农谷景区实际上有上下两个垭口,上边一个垭口一路看来风景更好。只是这个垭口一开始就是一长段陡直的石阶如天梯般横在百多米的山坡上,对体力不好的人在心理上是个巨大的挑战。
好在这段石阶的两侧有不少小鸟在活动,可以择机找个平台休息一下。路边的灌木林与神农箭竹相伴而生,也有不少粉红杜鹃(Rhododendron oreodoxa)夹杂与其中。这种高山杜鹃五月的时候漫山开放,应该是很美的,现在已经过季,显得平淡无奇,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小睿同学在左侧的一个平台附近发现了不少活跃的小鸟,等不及镜头换长焦,先用手机记录下一只山雀。等我缓过劲儿来,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拍摄时机,只能随手拍个花期已过的刺苞蓟(Cirsium henryi)了。这种蓟属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湖北西部、四川及云南的高海拔地区,在神农架倒是常常可以看到。刺苞蓟的模式标本就采自与神农架相邻的湖北宜昌。
就在马上就要到达石阶顶部的地方,我发现了路边有几株开着粉紫色小花的扭盔马先蒿(Pedicularis davidii)。扭盔马先蒿整体看倒是不出奇,仔细看单朵小花,长喙扭转纠结成S形,让人颇觉颠覆认知。这也是一种高海拔地区特有的物种,生长于海拔1750米以上的山沟边及草坡上,仅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及湖北西部,是我们仰慕已久的神农架野花之一。大约是大家爬到这个地方都有些累了吧,这么奇特的花竟然无人留意。小睿同学倒是兴致勃勃,用手机拍了好几张。
神农谷垭口的顶部有条木铺就的观景平台和栈道,旁边的山体最高海拔约2950米。站在垭口观景平台,近处是怪石林立,远方则是山峦起伏,沟壑深邃,景色十分壮丽。神农谷垭口是了解神农架地质地貌的最好的基地之一。站在神农谷垭口,可以看到谷底一根根屹立着的白云岩构成的石柱和石笋,左右两侧山体中还有斜着层层堆叠在一起的白云岩层,记得有介绍说,这种中间岩石年代老、两边岩石年代新的褶皱构造叫背斜构造,神农谷这里的白云岩褶皱构造就是一个典型的背斜构造。
神农谷垭口的观景平台和栈道也是很好的观鸟点。半山腰不远处的冷杉树顶上,常常会停歇一些这里的特色鸟种,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有酒红朱雀和灰头灰雀。距离并不太远,只是观景平台人来人往,震动很大,不太容易拍清楚。垭口气流涌动,不时便有数只燕子疾飞而过,速度很快,完全对不准焦,也很难看清楚细节。不过查资料倒是得知,神农架这一带的燕子中,主要是短嘴金丝燕。燕子垭的燕子洞内,栖息着数万只短嘴金丝燕,有机会再专门去看吧。
神农谷垭口顶部的右侧,有一块巨大的凸起山岩,造型宛如一只盘坐的雄狮,昂首挺胸,坐视山岭。旁边的标牌介绍说,在夕阳斜照之下,雄狮全身被染成金色,故名“金狮坐镇”。仔细看看,还真的有点像。
不过我们的收获倒是来自于这块岩石基部的蓝色小花。远看起初以为是一路随处可见的沙参,但是气质明显不对,更加含蓄而深沉,拍下来仔细辨认,应该是一种在高海拔地区特有的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高山韭在藏族传统食品中,是风味独特的民族香料植物,分布于陕甘宁、青海、四川、西藏和云南,想不到神农架也有。
在神农谷垭口观景平台左侧,悬崖中部一处倾斜的白云岩褶皱结构很是显眼。仔细找了一下,也发现了一种少见的蓝色小花,蓝色轮伞花序和风轮菜一样的卵状叶片,看起来是唇形科的植物。上网查了一下,可能是唇形科青兰属的截萼毛建草(Dracocephalum truncatum)。毛建草可作药用,也可制成“毛建茶”,听起来和我们常喝的毛尖茶一样,但是不知道味道如何。神农架的高山韭和毛建草,如果允许开发的话,应该也是有卖点的。
金狮坐镇往右,就是游览神农谷的栈道。神农谷这条生态木质栈道全长4.39公里,栈道随着山势在山脊和沟壑中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神龙在山峰与天际间穿行,所以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做“龙形天梯”。这条栈道普通人游览需要3小时左右,像我们这样走走看看,恐怕需要的时间更长,这剩下的半个下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了。
小睿同学在神农谷山顶仔细观看了神农谷栈道关于地质的科普介绍,非常想走完这条地质科普之路,好好学习一下各种地质地貌与岩石特征,无奈时间不够,只好依依不舍地作别,踏上了返回木鱼镇的道路。
好在,晚上我们在木鱼镇也有重要的夜观活动,可以适当弥补日间活动不足的遗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