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gictttt

博文

专家是用来被骂的

已有 4952 次阅读 2011-7-27 10: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专家是用来被骂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昨日表示,司机失误或许是追尾原因之一。他说,动车紧急情况下自动制动系统现在还没有实现,行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司机的判断和操作是动车行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王梦恕指出,目前轨道驾驶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司机疲劳行驶偶有发生

姚晨微博:昨晚事故中不幸去世的火车司机潘一恒,是我父亲的好兄弟,他们曾在一个车组工作。父亲悲痛万分地说:潘师傅的孩子才7岁,他为人憨厚,工作尽职。如果昨晚他临阵脱逃,没有拉下紧急制动系统,那伤亡人数将会翻十几倍。可怜他尸骨未寒,却被人猜测事故原因是他疲劳驾驶,这种说法简直混账之极!

微博相关: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   

 

姚晨和王梦恕讲的是两码事。

姚晨说的是当意识到事故的最后时间,司机的反应,有着极高的职业操守。

王梦恕说的是,事故的第一时间,司机为什么没有发现异常?存在着司机疲劳驾驶的可能,并不是结论。

以上两种说法,一个在复述事实,另一个在推测原因。王教授的提法,并非对姚晨说法的反对,而是对姚晨说法的补充。姚晨的说法,我表示认同,而王教授的说法,表示观望,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而且,我亦倾向认为有极大可能。最终的结果,等到调查报告出来才知道。

 

 

姚晨说:“如果昨晚他临阵脱逃,没有拉下紧急制动系统,那伤亡人数将会翻十几倍。”

这里,我提供另外一种说法:“如果昨晚他临阵脱逃,没有拉下紧急制动系统,而是优先选择自己逃生。那么,他将会因为玩忽职守罪而坐牢,被全国人民用口水淹死”司机的做法,和道德无关,和职业操守有关。船在人在,这是泰坦尼克号船长的职责。车在人在,这是公共交通司机的职责。

 

我非常反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并没有死的光荣这回事,死的光荣往往是某些人用来忽悠民众,用来掩盖事实,用来转移注意,用来阻止深挖背后原因的提法。

 

死亡,是不可接受的。

原本可以避免的死亡,是可耻的。

 

司机,已经去世了,表示哀悼。

然,如果,真的存在司机的疲劳驾驶,或者其他职业过失,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无论是司机,抑或其他人。一码事归一码事,找原因是为了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乘客的生命重要,司机的生命也重要。表扬司机无济于事,“死的光荣”式的结论不可接受。

 

需要姚晨这种人,他是死者的墓志铭,对死去的生命有着母性的悲悯,因为有她们,人与人之间有着更多的人情味。

也需要王教授这样的人,他是插在死者身上的解剖刀,只对事实负责,对死去生命冷血,对活着的生命是尊重,因为有他们,对待事物才会有理性。

 

这一次的事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评价。无论,你是如何的反应和评价,这件事情本身,和你没有多少关系。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人,无论是怎样的反应,都只是在庆幸着自己活了下来。活着的人,通过吸食死者的灵魂来生活。从死亡中,找出原因,从而避免相似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人,都是自私的。不会因为喉咙大一点,表现高尚一点,就自私的少一点。

 

相对为了我们死去的人,活着本身,既是可耻。可耻却依然要活着,是因为,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好,这个世界可以更好。人,需要内里的道德约束,亦需要对外履行职责。对内讲职责讲个人自由,对外讲道德,会导致自己和社会的混乱。一个人,一份职责。一个人,要想在死了的时候,被评价成"好人",只需要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会更好,世界也会更好。慎谈道德,多谈责任。

 

死者身上动刀的事情,需要有人来做。而这样的责任,会第一时间落在专家身上。

专家,是用来被骂的,谁让他拿着解剖刀呢?他冷血,他没有感情,他不谈道德,他只是一把解剖刀,割开死者的肚皮。他是道德毒汤中的老鼠屎,让人恶心,他扛着“无道德”的旗帜,提醒着人们,道德在某些时候是有毒的。

 

当专家回避自己的冷血职责,变得热血的时候,变得满口仁义道德的时候,和大众不再又区别。专家被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的职责注定了被骂。当专家说出这样的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想,专家们可能会被骂的少一点。只是,这样的专家,还是少一点好。



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1376-468918.html

上一篇:只谈事实,勿谈善恶
下一篇:你要自爱,你要自尊(转载)
收藏 IP: 202.110.131.*| 热度|

7 许培扬 刘洋 刘艳红 曾新林 汪梦雅 肖重发 曾泳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