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xiuping 遥知天地,感知未来

博文

遥感领域两院院士

已有 16069 次阅读 2010-12-22 10:43 |个人分类:遥感人物|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遥感领域, 院士简介

陈述彭,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GIS及遥感应用

被誉为中国的“遥感之父”。中国遥感和GIS的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积极推动中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中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

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6(1990-2003),《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学信息图谱》(2001);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及《遥感信息》(1986)两种期刊.

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科技部原部长,原中科院遥感所所长

研究方向:资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在卫星数字图处理研究方面,发展了边界决策、训练样地分析、图分类、图斑综合、生物量估测等的理论和技术,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遥感卫星数字图处理系统;发展了遥感综合调查和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领导编制了第一部再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系列制图技术规程,在分类系统、制图比例尺、技术流程、专题图种类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领导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课题在空间遥感应用规模、技术难度和时间要求上均取得突破.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遥感技术与应用

早年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在中国首先提出关于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问题,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在岩石矿物识别、信息提取和蚀变带制图方面取得突破.根据植被光谱特征研究发展的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匹配模型等为高光谱遥感这一科技前沿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遥感信息处理

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匡定波,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

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负责研制成航空红外扫描相机、卫星姿态测量红外地平仪、导弹弹道测量红外捕获跟踪系统等先进装备.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内开创并主持了航空对地观测红外和多光谱技术的研究,发展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资源遥感扫描仪系列,成为中国航空遥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科研群体创建了中国卫星红外遥感较完整的技术基础,负责设计多种卫星红外遥感仪器,其中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一号气卫星的核心仪器,其在轨性能达到国际公认的先进水平,仪器设置的海洋水色观测波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陈桂林,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光电技术研究

主持并研制成功风云二号气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MCsr).设计并实现了采用望远镜折镜步进扫描,通过r-C光学系统视场分离,实现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时探测的总体技术方案.主持突破了大孔径(Ф410MM)轻量化的空间光学系统、高精度(角秒级)空间扫描机构、地球同步轨道辐射致冷器技术等难题.在光电技术的研究中,密切结合工业上的应用,在热轧圆钢光电在线检测的问题上,提出并实现了用两个相互垂直探测器实时测定目标坐标的新发法,现已在多个钢厂推广使用.

薛永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

为中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并推动了中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在航空遥感器应用于水文、地质、考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提出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实现无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特别适用于滩涂、沙漠、草原、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域.

叶嘉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

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科学、城市规划

叶嘉安教授是中国最早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专家之一,在国际上首先将案例推理系统与GIS相结合,该研究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规划和土地审批的效率。他首次提出细胞自动机(CA)的城市规划模型,把环境因素、城市形态、城市密度等引进城市CA模型中,是国际上该领域学术论文最多的研究者之一。他很早已进行城市就业与居住位置的空间分析,证明新城镇规划的自供自给的不可行性。是最早分析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学者之一,提出土地产权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影响。他的专业领域在于香港,中国和东南亚的城市发展与规划以及运用GIS系统作为规划支持系统。他在这反面担任了香港政府、世界银行、加拿大开发计划署、城市管理计划、亚洲发展银行等机构部门的顾问工作。他还在香港政府各种顾问团队担任职务,目前是香港特区政府土地与房屋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目前的研究项目有中国城市竞争与发展、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与合作、高层居住环境、老人对新城市的适应、利用雷达遥感和GIS实时传输、对土地短期利用变化观察等。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以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1982,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1985,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问题".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一一"汉莎航空测量奖".90年代,主要从事以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多媒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瑞风可视电话系列产品和立得3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等高科技产品.

龚惠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静态红外地平仪研究.中国地球同步轨道自旋稳定的通讯和气象卫星姿态测量。

早期从事红外地平仪研制,用于中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在国内首先进行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解决了系统设计、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提出增加海洋观测通道,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和使中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作出了贡献.提出并完成了风云一号-03.-04星的十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该卫星2000年起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国际业务卫星.1992-1994年初任国家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中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

张祖勋,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理论研究、开发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出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使中国摄影测量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他提出了数字摄影测量的的两个基本关系:即解析关系与对应关系;多基线影测绘、广义点摄影测量等理论;提出并实现新影匹配算法.这些理论与算法解决了工一些利用传统摄影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推动数字摄影测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刘先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研究方向: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

30多年以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研制成功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1992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他任课题组长完成的863-308项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a-Dps通过国家鉴定,销往全国并出口国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均已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国的航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士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

研究方向:飞行器测控及遥感传输领域专业的教学及科研

发明统一扩频测控及图象传输体制,解决了测控系统无电子对抗力的问题.研制成功的卫星传输型CCD电视遥感系统,首次在中国实现传输型卫星遥感.发明精密跟踪系统中频率的截获新方法,解决了精密跟踪系统复杂谱线捕获和抗干扰问题.研制飞行器统一测控综合终端装置,解决了扩频测控的关键技术,首次实现扩频四合一测控.研制成功的卫星数传机及语音通信机,19842月首次实现中国卫星通信.研制的多卜勒频率截获接收机是中国中、低轨卫星地面站关键设备之一.研制成功专用通信系统.具有多波速、多目标跟踪测控、特高扩频增益通信、高速数据的oFDM调制等特点.

王任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研究方向: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科学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卫星摄影测量"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卫星摄影测量的技术方案,首次实现了困难地区目标定位和测图,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数年来,在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量卫星工程中担任重要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在实验一号传输型摄影测量卫星科学实验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三线阵CCD相机卫星摄影测量理论中,创造了三线阵CCD相机与四个小面阵CCD混合配置,称之为"LMCCD相机"的设计思想,从而克服了动态摄影对摄影测量精度的严重影响.该设计思想已被采用于中国无地面控制点卫星摄影测量工程设计中.

潘德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方向:遥感模式识别和应用

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为建立和发展中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遥感模拟仿真科学的研究起到了奠基和关键的作用.

姜景山,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航天遥感技术

是中国航天遥感技术的倡导者之一,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在建立和发展中国微波遥感技术及理论体系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中,合作主持了遥感工程专项,建立了遥感技术基础设施,推动了其应用.1986年起,他系统的研究了中国遥感监测自然灾害技术系统,提出并建立的自然灾害实时监测的遥感信息"--"实时传输系统成为中国突发性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曾列为"八五"科技攻关十大世界领先成果之一.他在中国率先进行航天微波遥感技术发展工作.1991年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技术论证组副组长,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兼"神州四号"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系统主任设计师,在该系统中首次采用多模态机制,首次实现笔形波束散射计海洋风场测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8129-396098.html

上一篇:遥感教育机构
下一篇:陈述彭院士专著
收藏 IP: .*| 热度|

5 刘全慧 彭雷 刘进平 eggyolk small03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