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温故知新系列:生存环境→科学认知→生活实践中自由的实现

已有 2595 次阅读 2011-2-3 21:33 |个人分类: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生存环境, 科学认知, 温故知新, 生活实践, 自由的实现

 

       温故知新系列:生存环境→科学认知→生活实践中自由的实现

       ——事实是残酷的,现实是恐怖的,但生活仍将继续……

 

 

                                            作者:杨文祥

 

 

     刚才与网友朱志敏探讨另一个话题时,不知怎么竟转移到对恐惧心理的分析上来。以下是这次对话中本人的两段回复。根据这两段回复的具体内容,本人拟就了本文的题目,全称是:

 

               从生存环境到科学认知,再到生活实践中自由的实现

                ——事实是残酷的,现实是恐怖的,但生活仍将继续……

 

 

      1.每当人们论述主客观的关系时,最常用的口头禅莫过于“无情的事实如何如何……

这就是说,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事实是残酷无情的。它们不但总是与人们的美好愿望保持着一定的落差,而且更为恐怖的是,由这些无情的事实所构建起来的现实环境的运行竟然多半是与人的意志背道而驰,完全不考虑更不在乎我们这些善良人内心的感受。

 

      于是,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吃尽了苦头的人们,对自己所不熟悉和不了解的现象——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以及由这些现象所构建的具体环境便本能地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在具体事实和具体现象面前,这种排斥心理就表现为恐惧;而在由这样一个个令人莫名恐惧的具体事实和具体现象结构为一体而形成的一定群体或个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整体生存环境面前,这种排斥心理则表现为恐怖感。

 

      这些恐惧和恐怖,无论是对具体事实和具体现象的恐惧也好,还是对整体生存环境的恐怖也好,不但没有也不可能扼杀殆尽人类生活下去的勇气。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明确地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人必有一死。可是,只要我们的精神和心理处于正常状态,就不会由于知道了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而惶惶然不可终日。

 

      生活照样有条不紊地继续下去。人们依然我行我素,或潇洒悠然,或行色匆匆,不约而同,同时也是坚定不移地走向死亡——这一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共同归宿。

 

 

      2.恐惧是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恐惧是一种由于大脑缺乏对必要信息的充分把握而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时的一种心理上的应激状态。

 

      在这里,我之所以格外强调“对必要信息的充分把握”,并且将“充分”二字涂红以示强调的重点所在,原因在于决定恐惧心理生成的机制不是完全的无知,而是对必要信息掌握得不够充分而使心理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

 

      无论是“全然的无知”还是“对必要信息的充分把握”,这两种状态都是一种确定状态,而确定状态是不会生成恐惧心理的。“全然的无知”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无知者无畏”的确定性状态;而“对必要信息的充分把握”则是一种“胸有成竹”,“胸中自有百万兵”和“艺高人胆大”的确定状态。

 

      科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理。科学研究与科学认知则是落实这一科学使命的具体过程。而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相关必要信息的搜集、分析与提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认知在满足人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从心理角度而言,其首要功能就是将人从信息掌握不充分所导致的不确定状态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免除恐惧是人类争得自由的第一步,而自由是人释放自身潜能从而赢得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前提。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既是每个人的人生梦想,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社会理想。实现自由,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就要从免除恐惧起步。

 

 

参考文献:

 

1.杨文祥.网海泛舟系列:浏览朱志敏配图博文《康定野外之林彪语录》有感(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876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10067.html

上一篇:春联贺新春!!!
下一篇:温故知新系列: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学术之光
收藏 IP: 221.192.238.*| 热度|

4 许培扬 陈绥阳 杨学祥 赫英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