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门外谈艺录 ——漫谈哲理诗

已有 2220 次阅读 2022-4-11 10:42 |个人分类: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门外谈艺录

——漫谈哲理诗

篱风(南海渔翁;大漠孤烟;北雁南飞;紫园深秋;故乡北望雁南飞)

 稿:2022-04-10 20:17

修订稿:2022-04-11 08:12

 

哲理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旨意超然,并因此而带有几分朦胧甚至神秘的色彩。

 

哲理诗诗人所营造和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较高思想与认知内涵的文学意境,而非仅仅是文学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演绎。

 

这样,一首哲理诗最终的艺术效果,就是,也只能是读者的审美与认知思维与诗人的艺术思想与认知追求互动的产物。

 

即诗人所营造的文学意境,要通过读者根据自身的人生体验与认知思维去欣赏、理解与判断。

 

尽管其他文学体裁作品的审美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然而,哲理诗对此则具有特殊的要求——欣赏哲理诗基本和必备的要求,并格外强调认知思维的参与。

 

这就是说,诗人的艺术思维与读者艺术欣赏、审美思维与认知思维二者的有效互动,是形成哲理诗艺术效果不可或缺的审美过程。

 

由于哲理诗的艺术效果是诗人与读者互动的产物,一首哲理诗佳作,不但会产生诗人所预期的艺术效果,甚至会产生超越诗人预期的艺术佳境。

 

这就是文学艺术理论所说的那种“客观的社会效果大于作者主观预期”的文学现象。

 

一般说来,一首哲理诗如果能够出现上述这种艺术效果,就应视为艺术佳作。

 

由于哲理诗所追求的是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意境的“经营”,引发读者各自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与认知经验所展开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判断,针对同一件哲理诗作品,不同的读者往往会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理解与审美判断。有时,这种不同的艺术理解与审美判断甚至会大相径庭,各执一端,相互之间不仅无法取得艺术上的理解与共鸣,也无法取得价值判断上的认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1333381.html

上一篇:清明寻梦 ——自度曲和老同学崔显清《踏莎行 清明》
下一篇:清明思亲时节 兄弟吟咏唱和
收藏 IP: 117.126.68.*| 热度|

1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