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我与文学的一世情缘 (题记、1、2)

已有 2645 次阅读 2018-9-13 21:05 |个人分类: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学情缘, 文学的学科属性, 篱风, 杨文祥

 

我与文学的一世情缘

篱风

 

 

   题记:一位在文学界很有影响的朋友约我以《我与文学》为题写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


   作为一个尽管爱好文学,可是在文学上并无所作为也无所影响的人,起初觉得这个题目不适合我来写。可是,文学毕竟是自己终其一生的“情之所钟”,因此,一旦动笔就欲罢不能。结果洋洋洒洒,竟然把这个本该写三五千字的文章,写成了万余字的长文。


   现将这篇“又臭且长”的“一个文学追梦者的自述”,分章节,并按章节加上小标题发布在个人空间上,作为自己半个多世纪心路历程的历史记录。

 

   如此,不但可供自己随时翻阅,作为自己反思生平与自省内心的文字材料,也可以此与自己的“网络文坛”同道交流,以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效。

 

 

一、引子

 

 

大学时代的同窗挚友阮直,这位著作等身,享誉海内的杂文大家,在文学园地勤奋耕耘,坚守一生,是我内心中尊敬有加的一位文学事业的组织者与人文精神的守望者。

 

一日,他要我以《我与文学》为题写一篇文章。接到这个题目,我不免有些惶然。我这个“身无寸功”,在文坛无所贡献,至多算是一个“资深文学青年”的业余爱好者,怎能写得这个只有文学大家才有资格畅谈一二的大题目?

 

不过退而思之,我与阮直,当年同为“中国语言文学”(现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道”与同学,因此无论是拟定这个题目还是写作这个题目,都是再正常不过的“题中应有之义”。更何况我还算是一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介于学术与文学之间的边缘人,写一写自己的文学“情缘”和因此情缘而梦萦魂绕终生的文学之梦总还是可以的。

 

于是,发生在我与文学之间的悠悠往事,便悄然“浮出水面”,并逐渐在脑际清晰了起来。


 

二、我心目中的文学


 

自记事起,文学就在我年幼的心底结下了解不开,剪不断,更难以割舍的心结。这一终生“难愈”的心结,决定了我终生不渝的文学情缘。

 

我与文学的这一“情缘”,不但决定了我个人的人格特质,而且在冥冥中决定了我此生注定的人生命运——虽然无缘以文学作为自己毕生的职业,可是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工作,又总会用不时“灵感突现”和“妙手偶得”的诗文,将自己稍嫌枯燥的职业生涯与个人生活,涂抹上浓浓淡淡的文学色彩——或深沉,或浪漫,或“恃才傲物”,或沉稳恬淡,间或还会有几分难得的凄美与苍凉......

 

可是作为一个终生以专业工作和学术研究为职业的人,凡事总要从理性的角度切入。因此,回顾自己平生与文学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想与情感瓜葛,就不能不从文学的性质谈起。

 

 

1928612日,高尔基被选为苏联“地方志学”的成员。他在地方志学中央局的庆祝会上致答辞时说,“我还是想,我的主要工作,我毕生的工作不是地方志学,而是人学”。众所周知,高尔基的社会身份,主要还是文学家。因此,他所说的“主要工作”和“毕生的工作”,无疑就是文学。

 

高尔基对文学的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在苏联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中国的文学由于历史与国际政治方面的原因,深受苏联文学的影响,于是,高尔基文学是人学的思想,很快就被中国文学界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和理念共识,最后形成文学即人学”的理论表述。

 

就我个人粗浅的理解与认识,“文学即人学”的表述,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最起码是不够严谨的。

 

在我看来,人学,实际就是人类探索自身的本质,认识自己,从而揭示和把握自身命运的学问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刻有古希腊的七位圣人给人类留下的七句圣喻。其中一位名叫塔列斯的圣人,他留下的圣喻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这七句神谕中在世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句。世人普遍认为,就是这句神谕,点燃了古希腊文明的智慧之火。

 

古希腊和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和终生的使命。这就意味着,在苏格拉底的认知世界里,探索人的本质,“认识自己”,是人类认知永恒的使命。

 

从对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漫长历史的考察上看,事情也的确如此。人类的认知与思想,始终是围绕对人的本质基于这一本质而形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认知而展开的。而人类思想与认知水平的深化、提升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跃迁,也是在此基础之上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变迁与升华。

 

因其如此,人类文明史上历次推进人类思想和人类智慧进步的思想文化运动,历代对人类思想的深化贡献卓著的文化巨擘与思想大师,无不对人的本质以及基于这一本质而形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具有历史认知价值的深刻思想,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标志性的思想成果。

 

这些思想成果,是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思想阶梯,构成了后世学者得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登高望远,实现人类思想和智慧升华的启迪。就这样,文明的薪火世代相传,不断把人类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推向更高的历史阶段。

 

从中华文明远古先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到孔子、孟子、荀子关于人性与人生的思考;从古希腊最伟大的智者,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的普罗塔哥拉,到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和“人是社会的动物”的亚里士多德;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弘扬,到伏尔泰、洛克、卢梭、狄德罗、康德、费尔巴哈等启蒙思想家对人的本质人的地位问题的系统和深入探讨,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是一种自由”与“自觉”的活动的论述,对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解放的系统思想的阐述,以及后来的马斯洛通过对“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建构所体现出来的人对自身尊严自我的价值自由实现和充分实现的精神诉求,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人学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思想源流和博大精深,无比丰富的理论与学术资源

 

当今学界对“人学”的认识,尽管歧见纷呈,但各种不同的认识之间,还是有着程度不同的相通之处。

 

通过对历代先哲理论思想的研读与整理,通过个人超过半个世纪的人生体验与对人类社会的长期观察与思考,再加上对各家之说的比较分析,我个人认为,对人学概念的理论界定,似可以“四段论”的形式做如下表述:

 

人学是一门以整体的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一‘整体的人’,不但是指作为人的整体的人类,同时也指构成这一整体的每一个个体,即作为个体的人

 

人学通过对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现实与现状的考察与分析,研究人的本质以及基于这一本质,人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二者之间互动与整合关系,从而形成人类关于人的形成、发展、进化与演变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在此基础之上,人学还要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进一步深入探索与反思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前途与未来

 

人学终极学术目标是,在充分开发利用和充分释放人类智慧潜能的同时,在精神层次上,通过人的理性、情感、意志三方面要素的充分激荡、互动与融会贯通,深刻把握人与人类的历史命运

 

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迷雾重重,而人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关系,错综复杂,广泛涉及到人类认知方方面面的众多领域与学科——这是长期以来,学界始终有人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门单独的人学表示怀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人学不可能只是一门独立的单一学科,而必然是一个由众多分支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建构起来的学科群

 

文学,就是人学这个学科群中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既有自身的理论特色,也有属于自己的表达形式特色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各学科的学术研究中,首先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普遍运用抽象思维,通过构建相应理论与思想逻辑结构的形式,来研究与阐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文学,既不依赖抽象思维,更无需逻辑的分析与抽象理论的建构。而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通过文学形象来记录人类所走过的艰辛、坎坷与曲折,所历尽的腥风与血雨——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作为愚昧、罪恶与黑暗的渊薮的假丑恶,走向以真善美为内涵,充满人性、人道与博爱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智慧的人间正道,最后完成《文学》这部人类文明进步与演化的旷世史诗。

 

就是说,文学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思维形式与思维手段,以文学形象为表达形式与表现手段,通过人物和相应的典型形象,揭示人的命运智慧之学

 

总之,运用形象思维和文学形象,在人的灵魂的深层结构与纷纭复杂的社会表象的纠葛与冲突中,反思与剖析人性与人的本质探寻体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赢得人的尊严的合理道路进而揭示人的命运,这是文学其他人学分支学科根本区别

 

在我的哲学视域中,人的精神世界涵盖三大基本要素——理性、情感、意向(意愿与意志指向)。在这三大要素之间,理性情感的关系最令人纠结。

 

“理性”与“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运用心智和智慧征服对方,实现人与人之间“精神与心灵的整合与融合”的两大基本手段。

 

有人说,情感是一种深邃的理性,而理性则是一种崇高的情感”。

 

显然,这一命题须有明确的价值前提缺少必要的与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相一致、相统一的价值前提,情感,不可能成为理性,更不可能深邃。而理性,也不可能转变为情感,更不可能崇高。

 

尽管如此,我仍坚信,提出这一命题的人,一定是一位哲人,一位智者。而在他的心中,一定怀有明确而坚定的人文关切

 

这就是说,在对人的关心与关切的前提下,人类的理性与情感,内在上是相通的,统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就是借助二者之间的这种相通、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内在联系,理性与情感,共同建构了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

 

理性的终极目的,是“晓之以理”,而情感的现实效果,则是“动之以情”。

 

显然,作为逻辑和抽象思维的产物的其他人学分支学科,是人类理性的文明成果。而以人学”为思想内核,以形象思维作为思维形式,以人物形象作为表现形式的文学,则是人类情感文本表达。这是二者分别在精神维度价值属性表达形式三方面的基本区别。

 

因此,无论是职业作家还是业余作者,他们与文学的关系,或多或少总要打上其个人所特有的人生印记,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总要借助自己塑造的文学形象或隐或现地再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通过富有情感与个性色彩的人生体验与感悟,诉说自己人与人生的理解

 

我与文学的一世情缘,就是这样铺展开来的。

 

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1134653.html

上一篇:拜读钟炳古词佳作有怀
下一篇:我与文学的一世情缘 (3)
收藏 IP: 120.211.63.*| 热度|

9 杨学祥 崔锦华 钟炳 吕洪波 李颖业 杨正瓴 赵美娣 蒋永华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