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延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winner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

博文

恐怖的孤独

已有 2799 次阅读 2013-9-8 17:22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读书, 孤独

茨威格自杀前的最后一部小说是《象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他用平静的笔调描写了一个被纳粹压迫,精神接近崩溃的B博士。而B博士被折磨的方式非常特殊,把他放进虚无,让其被浸没在彻底的孤独之中——在一个徒有四壁的小单间里生活了一年。

我曾经有一段类似的经历,在读研期间,有那么一段时间实在是太过富裕,而室友又课程和我错开,造成我经常会一个人待在宿舍里。虽然有网络,但每天网路上重复登录的就是那么几个网站,而无所事事的结果是,经常会先是关注一件吸引眼球的琐事,继而会点进去看,再链接到另外一个,一个一个点下来,一堆无关的杂事就会像是一块块碎玻璃漂浮堆积在自己神经组织网格中。

这样日复一日,碎玻璃越积越多,不停的触碰到敏感的神经,我也越来越无法淡定,烦躁像一张魔爪狠狠的篡住我的心脏。我也越来越无法在电脑屏幕前安定的坐下,燥热伴随着酷夏不时的袭击我的头脑。后来我经常在宿舍里踱来踱去,有一次从窗户探出头去,看着楼下耷拉着叶子毫无生气的常绿灌木丛,猛地从心底传来一个声音“跳下去!跳下去!”。我被这个声音吓了一跳,赶忙缩回脑袋。那一刻我似乎是窥到了孤独的背后狰狞的面孔。

B博士比我要悲惨的多,没有自由,没有时间,不给书,没有笔,甚至连和人说话的机会都没有。面对着光秃秃的墙壁,只能整日和想象出来的自己下象棋。这样的生活仅仅想象一下就足够恐怖了,整日面对的是真正的虚无。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一年?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撑不过一个月吧。这可能是人能创造出来的最低层级的孤独吧,人本来是社会群聚的生物,却被完全隔绝在一个小空间里彻底独居。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科幻故事《一日囚》,那个可怜的家伙在未来世界被判只能活在完全相同的一天里生活20年。时间空间对他来讲只有一天,只要时钟拨回零点,一切从头开始,永远是相同的一天,他根本跳不出这个恐怖的循环。主角每天都不得不重复同样的活动,每分每秒该做什么都分毫无差。周围的所有人都只在这一天里活一次,而他要活无数次。主角最后终于无法承受饮弹自杀。这也是另一个层级的孤独,虽然主角拥有自由,可以交流,甚至被放在闹市区,但主角觉察到了别人无法感知的宿命般的循环,而无人可以理解,所有的交往被局限在一天,主角的囚禁是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禁锢。

之前在知乎里看到一个答案,智商极高的女孩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描述了自己过往的经历。通篇读去,从文字中漂浮出两个字来——“孤独”。这是种无法找到同等level同类的孤独,对所有事情由于有极深入的理解从而无法提起兴趣的孤独。可能,我们大多数人永远无法体会到这种孤独。那么明确的预知到无人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而自己活下去的唯一可能的动力,也已经在自己高速运转的大脑精密计算之后主动把它掐灭了。这和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生对她而言毫无乐趣,不如化为尘土。

作为正常人,只要你有独处的机会,比如半夜从梦中醒来或者周末待在一个人的房间,最初级的孤独往往也会不期而至。面对这种种恐怖的孤独,人常常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分道扬镳,多数人皈依了外部力量,宁愿神或者伟人用各式各样的思想填充灌输进自己空荡荡的脑袋,这样他时时刻刻都与神同在,从而消除掉自己的孤独感;另一部分则继续在孤独这条路上苦苦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条路上,尼采疯了,茨威格自杀了,老舍投湖了,然而这无法阻止后来人前进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找到的路都是不同的,读书,旅行,恋爱都有助于找到自己的路,而且这个过程贯彻人的一生,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我仍愿意将整个人生都用来在这条路上盲行,从而获得独属于自己的对抗孤独的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389-723272.html

上一篇:马斯诺需求逻辑与爱情观
下一篇:人为什么要旅行
收藏 IP: 58.3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