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新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cking 用博客记录成长的历程!

博文

什么时候,《论语》可以回到读书人的课桌上?

已有 4136 次阅读 2012-12-1 17:08 |个人分类:人文历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论语

什么时候,《论语》可以回到读书人的课桌上?    
    每次跟朋友说起我最近在看《论语》,都会迎来一些异样的眼神,仿佛在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看这种东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正常现象。我们这代人,估计有90%没有真正没接触过四书五经,99%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四书五经。所以,在朋友当中,不知道四书五经很正常,但不知道到《火影》《圣斗士》的就会被看做是从另一个星球过来的。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正从我懂事起就差不多是这样了。
    我经常会对鄙视我的朋友说,虽然我现在无法直接说出这些经典古籍能给我带来什么,但一本流传几千年的书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去翻一翻吗?难道我们所谓的现代人就比古代人聪明很多,智慧很多吗?我们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但用什么来表明我们的民族身份呢?如果我们连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都弃之不读,连最起码的中华文化常识都不知道,这能算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吗?《论语》,这本与《圣经》具有同样价值的人类知识宝典为何会沦落到现在这种地步呢?以我浅薄的人生阅历,我实在想不通。
    真正的论语,并不是我们中学课本上摘录的那几句话,也不是电视剧里书呆子口中的“子曰,子曰”。在我看来,从个人角度看,《论语》是一部指导我们人生发展的大宝典,从国家社会来说,《论语》是一部指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宝典。我们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但到底长成什么样才是我们的目标呢?《论语》给我们指出来了,做人的终极目标是圣人,但是圣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君子。但人生太多复杂了,什么圣人和君子,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阐述清楚的。所以《论语》中描述了很多作为君子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事情的言论和行为,但能不能看懂,能不能领悟,那得看我们自己的悟性了。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的解释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实践,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过来找你,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大家都不了解你你都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的气度吗?。但我们会发现,这几句话完全没有逻辑,一会说学习,一会说朋友,一会又说人家对你是否了解。而且,每句话的意思也都很牵强。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智者说出来的话。所以,南怀瑾先生严重怀疑这种解释,他的理解是:学是学说、思想的意思,习是实行、实践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学说如果能被人采纳并实施起来,那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果没被实行,有朋友从远处来讨论交谈,那也是很开心的事情,就算是全社会的人都不理解你的思想学说,你都不在乎,这就是真正的君子了!这里的“远处”不只是空间的遥远,也包括时间的遥远。孔子的学说,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提出,到了汉朝“独尊儒术”政策实施时(约公元前100年)才算得上付诸实践了,这其中跨越就是有约400年之久。从孔子看来,他的朋友在400年之后还讨论他的东西,他应该会很开心的。随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论语》经历了过无数荒唐的批评、辱骂和篡改。但从孔子看来,他或许会轻轻说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后一笑而过。这就是圣人!
    什么时候,《论语》可以回到读书人的课桌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9092-638168.html

上一篇:足球与人生
下一篇:核动力航母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收藏 IP: 141.3.216.*| 热度|

2 王林平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