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斌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wuya

博文

商务印书馆伴我成长 精选

已有 3623 次阅读 2017-4-13 17:0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与大多数80后同龄人一样,我的成长历程始终与商务印书馆相伴。

最早结识商务印书馆,是在小学二年级。有一天语文老师要求大家每人买一本《新华字典》,我们要学习查字典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新华字典》,放学回到家跟爸妈说了这件事,于是爸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带我去新华书店买字典。字典买到了,我仔细翻看着这本不大但是很厚的书。最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封面上商务印书馆几个字,虽然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版机构这样的概念,但是还是觉得有些不同寻常,因为那时候从上学用的课本,到空闲时候读的课外书,无一例外的封面上都是某某出版社字样。回家的路上,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大梁上,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爸爸说可能是这家出版社跟商业有关吧。商务印书馆就这样通过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留在了我的心底,直到最近看了一篇有关商务印书馆的报道,才知道原来她创办的初期的确是以承揽商业印刷品生意为主。回到家中,爸妈让我爱护这本《新华字典》,说字典是要传辈数的,我当时不是很明白,后来渐渐明白了,好书是要认真收藏的。

商务印书馆再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读高一的时候。入学第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开列了高中阶段必备的三本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小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且特别强调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逐渐地,商务印书馆在我的知识视野里清晰了起来,这三本工具书也成了我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良师益友。

进入大学阶段,我跟商务印书馆有了更亲密的接触。起因是大二的时候,我跟俄语系的班级学习二外英语,用的课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一个比较老的高等学校文科英语教材,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买了全套的课本,由于是旁听,在自学的时候需要与这套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但是我在学校教材科和书店都买不到。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给商务印书馆写信试试看?按照版权页的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给读者服务部写了一封求助信。很快,我收到了一张来自商务印书馆的明信片,上面说有这本书,可以办理邮购。这个答复着实让我兴奋!不久我便收到了书。这之后,虽然我学英语的教材换了几套,但是至今仍然保留着这套商务印书馆的课本和教师用书,看到这些书总能让我想起商务印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周到服务。

大三的国庆节,我到北京买书,专程到王府井大街36号寻访商务印书馆读者服务部,那时候似乎读者服务部在施工,书店转到了琉璃厂,传达室值班的大爷热情地对照地图给我指路。找到了书店,又来了新的惊喜,这是因为里边陈列着不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书,虽是新世纪重印,定价仍很低廉,而且一般的书店很少会看到这些书。我买了好几本俄语方面的小说和工具书,那种兴奋的心情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此外,大学阶段是我读书最多的时期,读过的不少书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还记得世界名人传记丛书里的《居里夫人传》在图书馆很抢手,我借了几次都没借到,还为此遗憾了很久,直到最近买了这本书,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大学毕业之后,读硕士、读博士、工作,教学和科研的事情越来越多,并且我学的是化学专业,对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类书籍的涉猎逐渐变少了。特别是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等浅阅读方式越来越盛行,我身处这个时代洪流当中也不能例外。但是,作为一位80后读者,当进入而立之年之后,我开始怀念手捧纸质图书轻轻翻阅的那份静谧的感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订阅了商务印书馆的公众号,通过这个新的媒介我可以经常关注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动态和文化活动,这给了我与商务印书馆再续前缘的机会,也使我逐渐找回了当年求学读书的感觉,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和她对近代中国文化和出版事业的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由衷地钦佩一百多年来商务人的执着和奉献,他们的辛劳和追求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出版事业的传承提供了巨大动力。

2017年,商务印书馆创立整整一百二十周年,我想说,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关注商务印书馆,支持商务印书馆,与商务印书馆一起成长,是我的心愿。

最后用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先生的一副对联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与大家共勉!


此文同时发表在我的公众号 XB_Che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708-1048710.html

上一篇:给联系考研调剂同学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我在浙大化学系的实验课助教经历
收藏 IP: 58.246.161.*| 热度|

4 王启云 罗春元 冯大诚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