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本科就读的是师范院校,学过“教师口语”、“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化学教学法”,有过在中学教育实习的经历,对基础教育始终很感兴趣。现在在高校任教,对教学始终抱有热情,也做了不少教学研究。
从关注的一些基础教育相关的公众号上经常可以看到“同课异构”的报道,似乎很流行,大致的意思是针对相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我粗浅的认识来看,这样的工作更关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研究,也许效果会不错,通过新颖的教学环节设计吸引住了学生,难的知识点也觉得不难了等等。那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多少提高呢?换言之,学生的“学习法”有多大变化呢?
以我在高校的教学经历来说,似乎不容乐观,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学习,既没有看课本(所谓“读书”)的习惯,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主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意识,动辄以“我不会”,“我不行”之类理由拒绝学习。
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一种信仰——教学无定法,直白一点说,不管用什么手段学生学会了就算数。其实“学会”也不是根本目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会”会被分数之类的假象所掩盖,是短视的行为。那么根本目的应该是什么呢?那恐怕是让学生“会学”更重要,直到把“学会”上升为更高的境界——“爱学”。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