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尾香罗》,高阳著,新星出版社,2005
这是本与重庆撕扯不开的书:那一年住洪崖洞(当时那地方还没有这般名气,旁边的酒巴人并不多,虽然现在也不是很多),在那个红檐的国泰大剧院看戏(看的是“蒋公的面子”)。在火车站,见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女子,是从成都来的小姑娘,聊起来还是一个系统的,因为男孩子的缘故一路都厌厌的。
当时我便带了这本书,被娜姐嘲笑了一番,说这种典型的言情小说,没想到终还是有人看的,哈。高阳是位可以与金庸齐名的作家,一生写过很多很多书,真的是很多很多,90余部(金庸15部)。对面的人讲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的地方有高阳。但现在为什么没有人看了呢,我一直很奇怪。他的作品还与琼瑶有一拼。虽然也多写恨爱情仇的,但不属鸳鸯蝴蝶派,是写历史故事的。二月河基本上是这个路数,有历史的故事、但考据,但很多的地方有臆想,半真半假的历史描述。
《凤尾香罗》写的李商隐的人生故事。李商隐的诗最难读,你不懂他的诗,每个字可能都认得,每个词也都明白,可就是联在一起你不知道在讲什么,但你又觉得唯美(“诗家只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我不懂诗词,仅就知道个韵脚平仄,平仄讲究的诗词读起来有厚重感,打油诗没有厚重感多半是因为没研究平仄。而在这些讲究的基础上,李商隐又极具对仗的工整与用典的繁复,该隐的地方隐了,不该隐的地方也和你“商”量着“隐”了,哈。但你总是会觉得那诗里透着凄美的爱情故事,就似透着青纱看缦妙的美人,看又看不到,抓又抓不着,但你能感觉到在那里。(比如这首诗也很容易写成难分难舍的死去活来的故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小说是写李商隐(书中用的李义山,这是他的字,不太清楚名与字所表达的含义)与小姨子的情感纠缠:李商隐娶的是十三妹,而工于诗词一道的十七妹与他们住在一起,因而两人有相同的颗粒度,所以李商隐为她写了很多诗,包括在一起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两人虽然明示了相互的情感也计划了未来的安排,但十七妹却另有了新欢,却在出嫁后因婆婆而生活不如意早早逝去,所嫁之人的形象有些模糊,到是在高阳的书中很少见的情况。而后又写了大量的李商隐的社会生活与官场的蹉跎,算是后半部的主线。
书中将很多李商隐诗编到了这个故事中,包括破解那些典,特别是那首“锦瑟”编成了两人的过往生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或许不是李商隐最出名的,但一定是他出名的诗中最难懂的。你知道很多故事与解读都是编的,但编的就是那般的合理,说明作者真的读懂的了李商隐的那些诗,而且在一个大的故事构架中将这些诗镶嵌了进去,功力之深令人佩服。
从大处讲,写了李商隐的胆小、风流、深情、才气,从小处讲,写了唐朝的万千市井与官场(和其他的故事一样,都带着晚清民国的市井模样,不是想像中的大唐那般的香艳旖旎,这也是高阳被诟病的主要的点)。高阳擅长气氛的营造、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注重市井小民、风土民情、社会全景。都是常见的那种平常生活,不是那种怪诞的离奇故事,多半是你身边的那种家长里短。十多年后再次读这本小说,还读到了中年男人职场上的窘境、家庭中的卑微、生活里的懦弱以及苦苦挣扎下的奋斗的苦楚。这些可能在十多年前的感受没有这般的深刻。
高阳的书能收罗到的全看过的,少数的几本现代生活的书没什么印象,其他的都翻过不只一遍的,相当多的历史故事都是读高阳的书得到的。《提萦》:春秋时的孝女救父的故事;《大将曹彬》:讲的是宋太祖名下的大将如何入川收复蜀地的故事。《风尘三侠》,讲的是红线女与李靖和虬髯客的故事,《醉蓬莱》:讲的是洪昇写长生殿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孔尚任写桃花扇(高阳还有一个中篇专门写桃花扇的)。受这个影响才学会读剧本包括元曲的;《李娃》:这是高阳的第一本历史小说,是以唐传奇的故事为底稿写的落魄才子与章台美女的故事;还有一本写苏州的《状元娘子》,将落魄书生与风流才女的故事演绎的女刚男弱的情节。写过小凤仙、小白菜。最出名的是两套,一套是《慈禧》,另一套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还有一套很学术的小说《曹雪芹》,基本上摹仿《红楼梦》来写的(这个系列可真是硬着头皮啃下来的)。还有描写李鸿章、汪精卫、孙中山、小凤仙等民国时期人物的小说。
高阳的书应该受到女权主义的推崇呀,多半的女角都是智慧、充盈、果敢、干练。即便是在《胡雪岩》系列,后期还树起了一个罗四小姐的人物。
书名取自李商隐的诗,从书名也可以看出,这是取自闺妇的角度来写的。(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读这本小说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见到李商隐好多诗的解读(还包括其他一些诗,比如温庭筠的。)
重庆的那年夏天真的美好,浑没有传说中的四大火炉之一的燥热。每到晚上便要下雨,而清晨醒来,便浑身都觉得那绿染的通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娜姐这时便会提起这两句来,说这个地方就是要晚上下雨的,只是可惜没有烛光。不过重庆与此相关联的地方是“佛图关的夜雨寺”,只能在介绍的图片里看到了,现在那个地方是一个中职学校,没有夜雨寺的任何痕印了。“空余夜雨淋佛图,哭诉中职断传言”。
这种小说不能算做是真实的历史,可历史又如何能够真实。原本我们也就是只读了一个故事,在谈资的无聊助兴之外,说是你能够得到什么“智”,那是有些瞎扯,“智”本就在那,能否“明”了是在于你过往的经历和认知,并不需要真实的历史,若是这种历史的书可以让你得到一点知识的话,总是会比那种直接将结论灌输到你头脑里的短视频要好一些,你总是要读要思考要归纳的,若是这个过程还能够带来愉悦甚至快意恩仇,何必要纠结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呢,更何况哪里又有真实的历史。
总结起来,高阳的书这种故事性的叙述可能不那般讨喜了,文字也不那般新鲜了,但对于普通的阅读者来讲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甚至官制)、诗词(以及其他的文艺形式)、社会(当时或现代)。我看现在历史剧的时候经常想,读读高阳的书的便不至于胡编乱造这么离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