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极好的一种科普书写方式:读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已有 1390 次阅读 2023-1-13 23:3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智利)本哈明 拉巴图特著,施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近现代小说看的很少,入了读书群才读了几本,时代的进步和风格的转化,使得我过去那种对完整结构、准确表达、清晰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苛的文字选择等特点的追求都不常见了。,加之译文基本上都做的很潦草,词不达意,缺字断句,使得国外的作品更加难读了。这次是朋友推荐加之是短篇小说,因而快速阅读了一下。

全书是由五个短篇小说构成,本质上只是一篇短篇小说(第五篇:后记,夜晚的园丁),前面四篇是做背景介绍的。在前面这四篇里,每一篇都选了一个科学故事并进行了部分虚构,在科学上涉及了化学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

第一篇是哈珀,一位发明了氮肥(也就是从空气中固化氮)和毒药的化学家,通篇对(固氮)化肥的描述以及重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思想上的深远影响着墨不多,对毒药的描述很多,包括二战后期战争罪犯的描写,但道德评价与论述的地方并不多,属于有控制的写作。化学家妻子自杀的事情印象中读过,但好像不是因为反对毒气的问题。虽然开板就渲染了大量毒(气)药的恐怖,但没有强化奥斯维辛毒气室还算是有些头脑的作者,并没有去蹭热度事件。对化肥的描述很少,估计是道德倾向吧,但全篇想表达什么呢?人的两分性?可在这个问题上,人不是两分的,若是强调两分性的话可能是在对战争的理解上。可战争的残酷与惨烈抹杀了道德的界限,轰炸伦敦是不道德的,轰炸重庆是不道德的,而轰炸东京轰炸德雷斯顿是道德的,这种观点怎么听上去都标准不一。所以毒气与肥料并不是一个对立的事物。现在战争的基石是炸药,可并没有阻拦对那个国际奖项的推崇呀,听说的只是萨特据此理由而拒绝这个奖项。因而这个两分法的基础并不牢靠。王小二的故事是否可以用道德角度来判断?这是个结果的道德审判问题,因为科学过程并没有什么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毒药以及毒药的使用和战争的态度使其成了一个争论性的人物。

所有与道德相关的事物都是一种控制人的手段,文明是什么?文明是文化的尽头。文化通常是潜规则,是讲人们心中的的混合伦理、习惯的非法律人类社会要素。文明是文化沿着人性的攀爬。攀爬,就意味着向上,向上首先就要克服自身的重量,即那个“文化”的重量。所以文明的进化意味着道德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脱离原有的文化束缚,也就是说挣脱原有的道德束缚,求得作为个人的自由。退一步讲,如果这篇小说希图体现人性的这种矛盾,或者挖掘其哲学意义,也没有得到任何展示。

第二篇是黑洞的理论计算,选了一位不常见的科学人物,史瓦西(奇点),科学史上一种特殊的反转:错误的计算但最后却得到了正确的结构。描写了一个执着、忘我、不近女色的科学家形象,为了爱国而在40岁去参军,在户外活动中为了计算而置生命于危险境地甚至在另一次冒险中损伤了手臂神经,最后在战场上去世,原因可能是因为毒气(与第一篇做了个呼应)。黑洞也就是那个基础方程里的奇点。因为黑洞离我们过于遥远,远的即难以触摸,也远到真相不明,只是一个假说,一个噱头,一个与丫环泡泡酒吧的谈资,所以我没有读多少这方面的书,因而不清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也不清楚这个人的八卦故事。至于作者的感受也没有体会到。

第三篇是数学一个怪才。原型是一个日本数学家望月,这个人物原型的资料很少,是否真假不清楚。描写的是一孤僻的数学家,不与他人交流,其科研成果没有人会读懂,甚至专门开过几次讨论会而本人从来不参加会议也不做出有针对性解释,自然了,其学术上并没有最后的结果,书中还编排了一个放弃科研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图解了上世纪知识分子的苦恼与探索,包括反科学反文明回归自然尊崇自然说畏惧自然。但真实社会中我们倒是有这样一个人:张益唐,1978北大数学系毕业,现在美国大学工作。2022年因为他有一个论文要发表而被狂炒了一阵,也是那种沉默痛苦了很多年,大家都觉得他的工作会一鸣惊人,但九年不鸣。不过真实的张益唐不孤独也不孤僻,喜交友爱喝酒,还做诗(那种顺口溜,哈)。

综上所述(哈,论文词汇),以上三个故事都是将科学家拉下了神坛,恩,送上了鬼榜,不是拉回了人间。描写了那些怪僻、个性、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突出了伟大成绩创造者的另一面,但思想性略显不足,不如科学史的那批人深入

第四篇是描写量子力学理论最初建立过程的三个人物:海森堡、德布洛伊和薛定锷,分别建立矩阵式量子力学、物质与波的关系以及波动量子力学的过程,每个人物又掺杂(虚构)了梦景、疯狂、幻景的因素,估计是想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图景,因而这篇以及全书的题目是: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当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海森堡的矩阵是乘积的不可互换性,而不是加法的不可互换性。而且海森堡的哲学意义利用的不好,海森堡的核心贡献是我们只能描述那些可视的世界,而不可视世界在物理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那个梦没有图解了这个最伟大的贡献;德布洛伊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也与疯狂完全不搭边,当然也与达达主义的画展所体现出的精神不一致;薛定锷确实是在与情人的假期中写出的方程,这一点是八卦中的故事,但不是老板的女儿也不是病人,特别的在传说中很漂亮的。没去蹭薛定锷猫的梗,真的是不错。(搞不好我们的世界与智利的世界不一样,第一篇里也没蹭奥斯维辛的梗)。在量子光学的建立过程中释放出魔鬼的是海森堡,薛定锷的历史定位最好也就是个掮客,因为他写了人人能看懂的故事,而海森堡只写出了魔鬼能看懂的故事,而上帝看得懂(甚至也看不懂)的故事,是后来出来的那个叫狄拉克的家伙建立出来的。故事的人物都对,贡献也都对,但科学研究的过程描述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改写过一出戏(由伽莫夫,对,就是那位写从“一到无穷大”和“物理世界奇遇记”的作者):歌德的浮士德,将学派中所有的人物都安排了剧中的角色,那出戏是人与魔鬼间的各种出卖与交换,为什么没有沿这个方向写下去呢。但可惜的是我只听人家讲过这出剧,而没有读到过剧本。

第五篇里,有毒药、死狗、疯狂的植物等各种的隐喻,包括智道中殂的数学家成了园丁,杂芜的植物世界,那不可理解与掌握的花园(这里有向博尔赫斯致敬的味道),又重现了前面的四个故事(但没有读出来黑洞的奇点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单拎出这一篇来,怕是担心很多人读不懂,因而作者又归拢了所收集的资料而攒了前面四篇小说。但那个在车库旁抽烟的人我没有看出来是哪位,是不是看漏了什么。因为前面的天文学和量子力学那两篇我看的并不仔细。

这是小说吗,文科生眼里的科学?历史事件、趣味冲突、科学内容,甚至戏剧意象,统统的没有,但一定不是科普著作。不过,这种科普方式却是极好的,在科学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可以利用,将离奇的人生叠加上传奇的科学结论再诠释科学结果的哲学性,最后靠艺术政治历史的时代色彩渲染一下。即利用了科学名人的影响力,又满足了八卦心理的猎奇,还可以卖弄或者图示一下历史事件或者哲学思想,一定会为很拉风。这样的故事太多了,随手一拣:牛顿与瘟疫牛顿与莱布尼兹牛顿与胡克以及牛顿三定律的神秘建立;爱因斯坦的婚姻生活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爱恨情仇;历史上的那些重大实验,包括书中提到的那个误差大于结果的爱丁顿实验麦克尔逊干涉实验密立根油滴实验。。。唉呀,太多了。

翻译的水平不错,译者或者是作者对科学不是很熟悉,氮元素的固化成为化肥,不是氮气。翻译还是常会遇到病句的,译者有问题,编辑也有责任呀,但总体风格的很好玩,除第五篇外,句子结构都挺符合我们日常习惯的。第五篇的部分译成了那种短句为主的,急促与恐慌,但我想作者本是想营造荒芜消沉无助的环境,可能是个鬼片,但并不一定是个惊悚片。说好玩是译者有明显的东北口音,打小儿(小的时候起),一整个(还好,不是整个浪的)。至于结构,现代文学还讲究结构吗。

最大的困惑是不清楚这本书为什么会排在年度阅读榜的榜首(国外短篇),如果读今天物理或者自然辩证法杂志中的部分文章,包括俯拾即是的科学史的科学普及读物,都比它强呀,比如那本在豆瓣上五年评价未过百的“天地之梦”,不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深邃的思想性应该都好过这本。反过来,科普人应该反思,在人物传记重点事件描述与普及方面,如何适合当今的短视频节奏,用这种短篇的方式,迅速建立起有冲击力的意象。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兴趣增强全民科学素质,这样的小说真的是值得提倡的一种途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6855-1371876.html

上一篇:库恩生平简记,因为最近在读“结构”及其周边的书籍。
下一篇:有料的八卦:读“竞争的艺术”
收藏 IP: 106.92.113.*| 热度|

2 尤明庆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