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描写二战期间波兰一位犹太钢琴家的影片
钢琴师,那一天我讲到我有两部钢琴师印象深刻,一部是PIANO(后来发现这部电影现在是译成钢琴课的。),不会说话的爱尔兰女被嫁(卖)到殖民地,一个荒岛,海水漂来的钢琴只能放在海滩里。老公娶了一个工具人,但辛苦的工作,她有自己的追求,对钢琴感兴趣,因而就教一个人学钢琴,而且还是个假手指。二十多年前,VCD充满人生时看的第一批片子,所以印象深刻。还有一部是“海上钢琴师”,这应该是部媚俗的片子,里面有许多钢琴曲,也是马克西姆的演奏曲目,相比之下“钢琴师”应该是高冷。后来还有了“绿皮书”,但没看过写二战波兰的这部片子“钢琴师”。
那天娜姐强力推荐,但看了一半就看不进去了:没情节、没人物、没钢琴,甚至连应有的苦难都没见到。坚持看到最后也没有入戏,娜姐问到,我们看的是同一个片子吗?哈,是滴,是同一部。没看出思想性来;镜头也普普通通的,没看出艺术性来;故事,恩,基本没有什么故事性,一部演的有些假的纪录片。呆板的演员、图解的人物,哪里有什么深刻人性的刻画。比如有做帮凶的警察,有不屈的斗士,而后设计成了两难的选择,过于老套了吧,我是想起来“霸王别姬”,估计你们会想起其他作品,因为这种刻画太常见了。父母姐妹兄弟,本应是有多面的人性,那些入骨的刻画,但没有。本应是想钢琴或者说对艺术的追求是他生存下去的动力,为此他可以容下任何苦楚,影片中没看到;本应是万幸的人在那么多同胞死去时传承了不屈的精神没,影片中没有看到;反正故事在讲什么我没看出来,在慢慢陈述中让你感受,好是我原来看的那个“钢琴师”。而后在影片最后突然跳出来了一个德军的文明长官,即没有见到他人性的复杂性也没有见到他人性的挣扎,甚至连艺术震撼了他从而想留下这个犹太人都没描写清楚(我猜影片是想做到这一点的。)。而那占领区的被奴役的人们一个个即没有饥饿营养不良的感觉,也没有战战兢兢的充满恐惧的麻木感,那演员都不舍得瘦一下,想一想当年李雪健演焦裕䘵那瘦的样,只能说演员有些不敬业。
我承认,观影的状态有关,在那个90年代,突然间VCD让大量的高画面电影和电视剧进来,突然见到那么些好的作品,觉得个个都是精品,印象最深的电影就是那个“钢琴师”,印象最深的电视剧是“草原小屋”,是原版的作品看到落泪的片子。现在的那点英文都随风飘去了。但那部钢琴师片子实在只是普通的温暖你的心一部电影的,而这部钢琴师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片子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