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有感于乡村打麦场消失 精选

已有 9898 次阅读 2016-6-19 19:20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消失, 除草剂, 粮食安全, 打麦场, 籽粒干燥

有感于乡村打麦场消失

蒋高明

紧张的夏收结束了。

在北方一年两熟作物农区,夏收是指收获小麦,紧跟着要种植玉米或大豆,部分种植花生等。夏收之后是夏种,种植之后是农田管理主要是控制杂草,称夏管。夏收、夏种、夏管俗称“忙三夏”。

传统的夏收是非常紧张和劳累的,这是农民丰收的季节,但是与老天爷抢粮食的季节,因为小麦要入仓,必须脱粒,还要晾晒,直到基本干燥后才能入仓。

夏收恰好与夏种在一起,前者要盼好天,即天晴才能脱粒并晒场,而后者是要盼雨的,否则播出的种子不能萌发。这个季节及时播种后,播出的玉米、大豆、或花生,靠天吃饭也几乎可以了,因为紧跟着雨季来临了。中国农民这样矛盾的天气要求,说明你不忙碌就意味着挨饿。

“三夏”在农历的四月底五月初月,含立夏、小满、芒种三个关键农时,大约相当于西历的5月底到6月中旬前后

如今除了少量的老人收获少量的小麦,采取割麦,在小块空间打麦子外,大块的田地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效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是,联合收割机收上来的麦子还有高于储存要求的约2-5%的水分需要去除,还是需要晒麦场地。

遗憾的是,传统的打麦场已经在乡村逐渐消失了。在市场经济面前,种地不挣钱,晾晒小麦非常麻烦。这样的活不要说年轻人看不上,连中年人,甚至60岁左右的老人也看不上了,但凡在城里能够找点工干,不会再出那种苦力了。

在人民公社之前的漫长农耕时代,打麦场都是在小麦田找一片空地,浇上水,用碌碌压实就可以打麦子了,用完后耕起来还可种植下茬作物,但这种做法很麻烦,效率低。只有到了人民公社时期,才有了固定的打麦场,不仅打麦场固定了,连秋季晾晒花生、大豆的场地也都固定了。这样的打麦场虽然有些季节是闲置的,但在夏季却是农民晚上乘凉、休闲、集会的好去处,更是童年的乐园。有时候,打麦场春季还种植一些小白菜,而充分利用地力。

如今,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历史的“博物馆”了。很多当年的打麦场已经成了农民的宅院了,或变成了承包田。

现代打麦场消失在1978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大面积普及。分田单干之后,所有的土地都分出去了。于是,农民晾晒麦子重新回到了解放前,自家找地解决。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农民发现了水泥公路或沥青公路,于是公路在乡村成了夏秋晒场。

打麦场彻底消失会怎样?或许有人认为这是杞人忧天,那就不需要晾晒作物了,直接用所谓的高科技,使得籽粒在秸秆上成熟,失去水分,直接收获入仓即可。这样的美景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在美国家庭大农场,就见不到打麦场,他们根本没有那样的人力,收获小麦、玉米、大豆都是直接入仓的,或许在粮仓里去除水分吧。

但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妨看看下面的介绍,除草剂竟然可以让作物早熟、干燥,有助于收获,可大大减少人工。

某品牌除草剂可催熟水稻。据介绍,该除草剂对成熟迟的水稻,在临近收获前喷施,能加快谁打谷米谷粒脱水,便于收获,建议用量为150-200毫升/亩。该药为非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可作为种子干燥剂,也可作为马铃薯、棉花、大豆、亚麻、向日葵、玉米、高粱等作物催枯剂。

http://www.agrichem.cn/news/2012/12/10/2012121016144492285.shtml

好家伙,能够消灭杂草的东东,还能够在收获时派上用场,这样的技术肯定用不到什么打麦场了。然而,我们担心的是,方便到方便了,农药残留怎么办,这时候的除草剂,又是喷洒在籽粒附件的,不可能在短期内降解吧?

据了解有些地方开始用这样的技术了。打麦场消失之后,一些劳动力不用费了,但是如果是用上述办法收获的,那就危险了。

或许我是瞎操心,但在科技如此发达加上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不怕你没有技术,就拍你敢不敢用了。到时候,还会有所为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鼓励你放心使用,正如今天面粉加工中的防腐剂等添加剂使用一样。

只有认真检测一些除草剂的含量尤其那些进口的大豆、玉米、小麦中的除草剂含量,才能判断人家是用什么样的技术取代的“打麦场”吧。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不必要着急了,下茬作物干脆不种植了,留在地里慢慢干燥吧,待水分达到了预期的含量后收获,同样也避免了晾晒麦子的苦力,还避免用除草剂对活体种子干燥的安全性问题,然而这样的代价是我们原本紧张的耕地上,能够生产的粮食的空间就大大减少了。少一茬作物意味着什么,我想很多人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美国能做到“广种薄收”,我们却不能。



图1-2 美国家庭大农场,他们收获麦子不需要打麦场,也没有人工晾晒,只有依靠高科技或者少种一茬(图片来自网络)。


 

图3  村民在公路上打麦子,今天从事这个传统农活的都是老人和妇女。


    图4 弘毅生态农场机械收获后晾晒小麦,面粉加工时还需要淘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985607.html

上一篇:“毒地”事件引爆环境定时炸弹
下一篇:城市小区菜贩抱怨生意难做说明了什么?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6 王军军 章雨旭 尤明庆 郑小康 杨顺楷 强涛 徐令予 黄永义 王府民 郑永军 陈永金 侯成亚 余昕 张学文 aliala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