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生态农业可满足对食品“质”的追求

已有 3434 次阅读 2014-2-13 18:28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生态农业, 国家行政学院, 张占斌, 食品质量安全

【明眼看人】英雄所见略同。生态农业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红火过一时,当时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马世骏先生,中国农业大学韩纯儒先生,笔者导师侯学煜先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宣传生态平衡,生态农业,生态县建设等道理。但理论归理论,因为没有太好的示范点,且由于保护环境没有效益,破坏环境可以赚钱,生态农业让位给了所谓的现代农业。本世纪初,本组研究小组深入内蒙古、山东一带进行生态农(草)业现场试验,结果令人振奋。在社会广为宣传生态农业,由此重新树起了生态农业大旗。2007年,笔者与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先生合作申请“新农业革命模型体”专利,而后发表大量文章,让生态农业在生态文明旗帜下再次掀起高潮。初,和着寡,甚至被人耻笑回答原始社会。今天,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教授大力宣传生态农业,提出生态对食品安全有质的保障,希望决策者能够认真一读,早日见中国农业引导到正确上轨道来。


生态农业可满足对食品“质”的追求

作者:张占斌 发布时间:2014-02-13 来源:光明网 字体:  |    |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连续11年将“一号文件”锁定“三农”主题。引人注意的是,此次文件首次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教授,以下是访谈实录。

  过去涸泽而渔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粮食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逐步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强调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这是文件中的一大亮点,是中央着眼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丰收,取得了总产12038.7亿斤的好成绩,我们用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取得“十连增”的历史性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土地资源利用已近极限和环境承载的超负荷运行代价。

  为了保吃饭,过去我们常常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使得耕地质量严重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统计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足世界的10%,却使用了世界近三成的化肥,每公顷耕地的平均化肥施用量更是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施用量的两倍。过量施肥看似保住了产量,却进一步恶化了耕地质量,终究难以持续。十年前,一些地方肥料、粮食投入产出比为1:5,即投入1块钱肥料可以增产5块钱粮食,但现在这一比例已降到1:1甚至更低。这表明,单纯依靠化肥增产的路子正越走越窄。此外,滥用农药更是引发各种食品安全事件。

  因此,过去涸泽而渔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可以说,中国现在的粮食增长是靠化肥、农药打“强心针”硬撑起来的,长远来看,实际上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粮食。

  结合传统农耕经验和现代技术来建立生态农业

  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这一系列的举措,是为解决农业生产长期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实现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但也势必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从目前情况看,完全靠化肥保障粮食产量的“安全线”是可以的,但长远来讲,一定无法持续保持当前的粮食产出量水平。从发展生态和自然规律的角度讲,生态农业更重要。从人民生活需求的角度讲,也更需要生态的食品。所以完全通过化肥保障粮食产量的做法需要调整。

  当下,发展生态农业可能面临成本高、技术条件有限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中国在生态农业这条路上不是零基础,几千年来积累的农耕经验,加上现代技术的发展,比如通过光照、品种改良,合理密植、灌溉,产业化经营,大机器使用、组织方式变革等多种方式,从而使粮食安全不仅在量上有保障,而且可以确保人们对粮食“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发展生态农业更是一个信号,我们除了单纯追求量,更要追求品质。因此,全国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包括农民、化肥生产者、农业技术提供者等,都需要与国家政策一致,全社会要一起致力对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探索和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是第二条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我国从十一五计划开始提出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将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划分为四类: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部署和要求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此次一号文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制度创新。

  近年来,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受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湿地持续萎缩,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以PM2.5为代表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此,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理顺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才能确保环境质量不降级、并逐步得到改善。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就是要通过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促进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农业的长久建立和发展。

  土地“休养生息”要依靠科技创新

  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是非常必要的。万物土中生,为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保证粮食安全,耕地、林地、水等农业资源到了该休养生息的阶段。对那些污染严重、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该改种的就改种,该退耕的就退耕,该治理的就治理。

  该该种的就该种,主要是指对土地的重金属污染、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的土地,优先解决重金属污染过重的情况,主要是在南方的一些稻米的产区,要适当改种。该退耕的退耕,比如现在还有很多陡坡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这些地方就要退耕。该治理的就治理,对于华北地区地下水下降过猛的所谓“漏斗区”,很多地方比如北京和华北,比30年前的地下水位,低的地方都低到30米、40米、50米,对这样的地区,要采取综合治理。

  同时,土地“休养生息”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可以在水源保护区、水体严重污染流域和高污染风险脆弱地区,鼓励和推动对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采用,对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不规范生产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和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但不管怎么样,休养生息一定要摸清底数,从粮食安全出发,注意力度和步骤,适度推进。今后随着财力增强,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再加大治理的面积和力度。

  (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整理)


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拨乱反正

  


蒋高明


  今天,一提到农业,很多人必然想到美国,想到现代化的大型农场:一个农民可以耕作上千亩土地;用飞机喷洒农药;用转基因技术解决病虫草害问题;在一个县乃至一个州都种植单一的作物,然后通过长途运输将所生产的农产品调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上述规模化、机械化、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农业,被很多学者乃至决策者员奉为农业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现代农业的美称。殊不知,那种现代农业是不可持续的短视农业。如果中国放弃了自身农业优势,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发展美国式现代农业能够预见的后果必然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出现退化,大量小农户破产倒闭;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谋生;中国吃饭问题要靠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将在食物链供应环节出现动荡危机。

  自古到今,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人类社会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满足食物需求。历史时期从事农业的人群,远高于经商或其它产业人群。之所以现在用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生产出许多人吃的食物,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然而,由于一些基本原理严重违背了生态学规律,现代农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在地力下降、环境污染、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出现、蜜蜂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食品营养不均衡、食品受到污染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农业生态问题呢?这是因为,农业的特点注定了人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导致其稳定性。如用除草剂替代人工锄草,其后果就是促进杂草进化。为消灭杂草,就需要喷洒更多更毒的除草剂,这样作物就会受到影响;为保护作物搞转基因,作物保住了,但喷洒除草剂的数量和剂量都增加了,最终导致超级杂草出现。害虫防控也一样,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虫,也有益虫,还有益鸟。大量农药不仅灭杀了害虫,还误杀了益鸟益虫。更严重的是,害虫也对农药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这是因为物种繁衍是一切生物最根本的规律,害虫不会轻易放弃其生存权。为了继续替代昂贵的人工,就需要将抗虫基因转移到作物体内,继续喷洒农药,内外夹击害虫,导致超级害虫出现。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让动物们提前发育,但这样的代价是,食品中抗生素、重金属、激素含量升高,消费者为此要付出健康之代价。

  现代农业与资本结合密切,最终绑架了农业,还绑架了政府。没有政府的高额补贴,现代农业是没有能力生存下去的。看看美国的例子就知道,美国农场主收入中的40%来自政府补贴。美国用中国耕地的193%,才生产了相当于中国52%的粮食,而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动用了多于中国农民近十倍的政策补贴。从这些数据来看,美国的现代农业还有那些优势呢?

  让越来越少的人养活骄奢淫逸的现代人,且农场主还要自身享受,没有政府补贴他们就不种地,要吃饭就必须看农场主的脸色。在以资本驱动的现代农业模式下,粮食安全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甚至波及到粮食曾自给自足的中国。美国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依靠政府补贴,还将环境代价转移到他国,如化肥、农药、农膜等高污染的行业是在中国生产的。在美国本土,搞转基因那样的懒人农业,已造成了农药、化肥居高不下,并出现了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基因污染,蜜蜂也因此面临灭绝危险。目前,美国人搞的现代农业,已不是满足自身需求,为农民利益考虑的农业,而是赔钱还在干。美国人为什么赔钱种地来养活中国人呢?其中深层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美国地多人少,从事农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只能发展所谓的现代农业;我国人多地少,有悠久的农业历史,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对现代农业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拨乱反正”:

  一是化肥用量减少。生态农业强调元素循环,仅将被城市消费者带走的营养通过化肥、绿肥或生物菌肥的方式弥补。大量研究正式,发展生态农业,化肥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一半并不影响产量。

  二是农药大大减少。生态农业对害虫防控以预防为主,不是待害虫爆发后靠化学物质灭杀,强调生态平衡。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药就相当于灭火器,仅出现火灾时才派上用场。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农药用量可在现有基础上减少70-80%而基本不影响产量。因发展生态农业而关闭一半的化肥厂和70%以上的农药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三是消除农膜污染。前期使用农膜可提高地表温度、湿度兼有拟制杂草作用,但后期农膜是有害的。全球变暖后,生长季节延长了,完全可以不使用农膜。生态农业可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在不使用农膜前提下,保证产量与质量双盈,从源头杜绝二噁英等致癌物质向环境释放。

  四是消除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生态农业不采取与自然对抗的办法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杜绝基因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

  五是生态农业及其下游产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在家乡,转变为农业职业工人,就地城镇化,将城镇建设成为有生气的养人之地。这对满足13亿人食品的持续安全供应,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如再加上适度的合作化,搞就地城镇化,将大量人口稳定在广大的乡村或城镇,则对国家食物供应、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功莫大焉。建议国家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作为对照,同时建立现代农业包括生物技术的示范区,从而筛选符合中国特殊的农业模式,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767212.html

上一篇:《过度发表或影响国家科技创新》上科学网一周新闻排行榜
下一篇:江晓原刘兵教授书评拙作《中国生态环境危急》
收藏 IP: 115.171.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