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农村大众:生态循环,瘠薄地变吨粮田

已有 3863 次阅读 2012-8-16 15:26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弘毅生态农场, 循环农业, 吨粮田, 农村大众报, 瘠薄地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照样创高产 生态循环,瘠薄地变吨粮田
 
本报记者郭杰本报通讯员杜爱峰吴广英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庄稼也能获高产?当然能。这事就发生在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的弘毅生态农场。
  即使受到干热风的影响,今年这里的小麦亩产达到了881斤。而周边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种田,今夏收获的小麦亩产只有600多斤。
  农场的法宝是“生态循环”。
    牛粪是“发动机”
  农场位于蒋家庄村西,占地113亩,其中办公区与养殖区20亩,有机农田65亩,试验田10亩,有机果园5亩,本地森林恢复区8亩,人工湿地5亩,生产有机牛肉、柴鸡与柴鸡蛋、肉鸽、有机苹果、有机蔬菜等产品。
  一个院子占去了20亩,院内有牛舍、鸡圈、试验田和一块湿地,这是农场最初的规模。此处原是村里的机动地,多年来一直用作打麦场,后来还曾做过建筑垃圾堆放场,土层只有薄薄的20多厘米。2006年7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将这里租下来,建起了弘毅生态农场。
  在这片土地上,蒋高明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靠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靠物理加人工的方法治虫、除草。
  院子的西侧有四大排牛舍,目前养着110头肉牛,这里就是整个农场的“发动机”。他们把小麦、花生和玉米秸秆加工成牛饲料喂牛,产生的牛粪,一小部分用于生产沼气,大部分用来堆肥,给农田提供优质有机肥。同时,牛粪还用来养殖蚯蚓,蚯蚓又可养活鸡,蚯蚓粪又是作物很好的肥料。
  试验的前两年,土地处于修复期,产量并不高,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到了2011年,小麦亩产达到900多斤,玉米1100多斤,比周围农田亩产多一倍。今年虽然受到干热风的影响,但小麦亩产也达到了881斤,仍比周边农民的亩产高出不少。
    防虫不打药
  院子南半部是一块试验田,里面种着玉米、花生、茄子和辣椒。从植株间隙望进去,可以看见麦茬和稀疏的青草,还有几只觅食的鸡。
  “杂草现在不用人工锄了,等过几天,玉米再长高些,就把鹅赶进去。”农场的研究助理曾彦介绍说。
  除虫采用的是物理加生物的方法。曾彦指着试验田里挂着的两盏诱虫灯说,这两盏诱虫灯基本可以解决虫害问题,捕获的害虫用来养鸡。玉米苗长得高些时,还可以将鸡直接散养在玉米田里,害虫就是它们的饲料。“防治害虫除了诱捕以外,还有一条路是依靠益虫,大多数益虫都是白天活动的,诱虫灯对它们基本上没有影响。”曾彦补充说。
  根据蒋高明的计算,生态防虫的成本只有农药防虫成本的13%。更重要的,用前者防治办法,来年虫子继续危害,而后者越防越少。“诱虫灯不能消除全部昆虫,但每年坚持诱捕,会逐渐达到生态平衡,即这个害虫物种还存在,但不再对作物造成危害。”
    建场初衷
  一个中科院的研究员,怎么会想起创办一个这样的农场?
  “希望用生态学的办法生产出健康的食品来。”蒋高明说,“弘毅农场模式的优势是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让农场里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生态链。经过两三年的土地修复和生态平衡后,我们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和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这是任何现代单一技术难以比肩的。”
  他还说,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农药的花样不断翻新,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消灭害虫,相反,害虫的抗药性不断提高,虫害加剧;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日渐稀少;更严重的是,过量使用的农药正在反噬农民,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怪病上身了。
    村民的顾虑
  对于蒋高明的担心,村民们并没有放在心上。虽然他们亲眼目睹了村里最贫瘠的土地,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变成了吨粮田,知道打药对环境和身体不好,但他们有自己的盘算。
  村民蒋建民正在地里刨葱,准备第二天去镇上卖。说起生态农场的做法,他一个劲地说好。“不用化肥、农药,能省不少钱,还少闻药味。”但他认为那种做法不适合他。他家里有5亩多地,孩子们都不在家,全靠他一个人耕种,不用除草剂,锄一遍地要好几天工夫,而且,年龄大了,也锄不动了。
  对蒋建民的看法,许多村民予以附和。“现在出去打一天工就能赚百十元,有锄地、施农家肥的工夫不如出去打工划算。”
  农场赠送给村里19盏诱虫灯,村民承认效果明显。但还有村民总要打上一两次农药,他们说,“不打药,心里不踏实。”
  还有一点是村民最不放心的。就是生产出的有机农产品的销路。生产出来卖不上高价怎么办?在当地有个乡镇大力发展有机西红柿,结果没销路,最后只好按普通西红柿的价格卖。前车之鉴,让他们心有余悸。
  面对村民的顾虑,曾彦认为,综合起来看,人工锄地并不费工。他说,不使用除草剂,每季农作物需要人工锄草两三遍,但使用化肥一年也要施肥三四次,而使用有机肥只需一年一次,两者相抵,劳动力投入并没有增加多少。
  蒋高明对村民的观望表示理解。有机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精耕细作,产量才能高。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上如果与普通粮食价格完全一样,农民的积极性就差;有机粮食价格增加到4-5元/斤的时候,亩均土地收益将提高到3000元左右。这样,多数农民会愿意生产有机农产品。“事实上,我们生产的有机小麦现在价格就达到要求了。”
  确实,在记者到达时,曾彦刚刚给北京一家公司托运了一批绿色AA级的面粉,价格是每斤5元。“这些小麦是处于有机转换期的地里生产出来的。转换完的地里产的7000斤有机小麦早就卖完了,价格是每斤面粉7元钱。”
  蒋高明的近期打算是,把蒋家庄的1000亩地打造成有机农业基地;中期打算是在全国30多个省推广他们的有机种养模式;长期打算是使严格意义上的有机农业占全国农业产量的5~10%。目前,山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苏、广东、甘肃、内蒙古、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已在他们的指导下,建立了15000多亩的有机农业基地。
    ◎相关链接
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循环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日期: 2012-08-15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弘毅生态农场独特的生产经营引来众多参观者。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庄稼也能获高产?当然能。这事就发生在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的弘毅生态农场。
  即使受到干热风的影响,今年这里的小麦亩产达到了881斤。而周边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种田,今夏收获的小麦亩产只有600多斤。
  农场的法宝是“生态循环”。
    牛粪是“发动机”
  农场位于蒋家庄村西,占地113亩,其中办公区与养殖区20亩,有机农田65亩,试验田10亩,有机果园5亩,本地森林恢复区8亩,人工湿地5亩,生产有机牛肉、柴鸡与柴鸡蛋、肉鸽、有机苹果、有机蔬菜等产品。
  一个院子占去了20亩,院内有牛舍、鸡圈、试验田和一块湿地,这是农场最初的规模。此处原是村里的机动地,多年来一直用作打麦场,后来还曾做过建筑垃圾堆放场,土层只有薄薄的20多厘米。2006年7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将这里租下来,建起了弘毅生态农场。
  在这片土地上,蒋高明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靠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靠物理加人工的方法治虫、除草。
  院子的西侧有四大排牛舍,目前养着110头肉牛,这里就是整个农场的“发动机”。他们把小麦、花生和玉米秸秆加工成牛饲料喂牛,产生的牛粪,一小部分用于生产沼气,大部分用来堆肥,给农田提供优质有机肥。同时,牛粪还用来养殖蚯蚓,蚯蚓又可养活鸡,蚯蚓粪又是作物很好的肥料。
  试验的前两年,土地处于修复期,产量并不高,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到了2011年,小麦亩产达到900多斤,玉米1100多斤,比周围农田亩产多一倍。今年虽然受到干热风的影响,但小麦亩产也达到了881斤,仍比周边农民的亩产高出不少。
    防虫不打药
  院子南半部是一块试验田,里面种着玉米、花生、茄子和辣椒。从植株间隙望进去,可以看见麦茬和稀疏的青草,还有几只觅食的鸡。
  “杂草现在不用人工锄了,等过几天,玉米再长高些,就把鹅赶进去。”农场的研究助理曾彦介绍说。
  除虫采用的是物理加生物的方法。曾彦指着试验田里挂着的两盏诱虫灯说,这两盏诱虫灯基本可以解决虫害问题,捕获的害虫用来养鸡。玉米苗长得高些时,还可以将鸡直接散养在玉米田里,害虫就是它们的饲料。“防治害虫除了诱捕以外,还有一条路是依靠益虫,大多数益虫都是白天活动的,诱虫灯对它们基本上没有影响。”曾彦补充说。
  根据蒋高明的计算,生态防虫的成本只有农药防虫成本的13%。更重要的,用前者防治办法,来年虫子继续危害,而后者越防越少。“诱虫灯不能消除全部昆虫,但每年坚持诱捕,会逐渐达到生态平衡,即这个害虫物种还存在,但不再对作物造成危害。”
    建场初衷
  一个中科院的研究员,怎么会想起创办一个这样的农场?
  “希望用生态学的办法生产出健康的食品来。”蒋高明说,“弘毅农场模式的优势是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让农场里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生态链。经过两三年的土地修复和生态平衡后,我们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和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这是任何现代单一技术难以比肩的。”
  他还说,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农药的花样不断翻新,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消灭害虫,相反,害虫的抗药性不断提高,虫害加剧;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日渐稀少;更严重的是,过量使用的农药正在反噬农民,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怪病上身了。
    村民的顾虑
  对于蒋高明的担心,村民们并没有放在心上。虽然他们亲眼目睹了村里最贫瘠的土地,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变成了吨粮田,知道打药对环境和身体不好,但他们有自己的盘算。
  村民蒋建民正在地里刨葱,准备第二天去镇上卖。说起生态农场的做法,他一个劲地说好。“不用化肥、农药,能省不少钱,还少闻药味。”但他认为那种做法不适合他。他家里有5亩多地,孩子们都不在家,全靠他一个人耕种,不用除草剂,锄一遍地要好几天工夫,而且,年龄大了,也锄不动了。
  对蒋建民的看法,许多村民予以附和。“现在出去打一天工就能赚百十元,有锄地、施农家肥的工夫不如出去打工划算。”
  农场赠送给村里19盏诱虫灯,村民承认效果明显。但还有村民总要打上一两次农药,他们说,“不打药,心里不踏实。”
  还有一点是村民最不放心的。就是生产出的有机农产品的销路。生产出来卖不上高价怎么办?在当地有个乡镇大力发展有机西红柿,结果没销路,最后只好按普通西红柿的价格卖。前车之鉴,让他们心有余悸。
  面对村民的顾虑,曾彦认为,综合起来看,人工锄地并不费工。他说,不使用除草剂,每季农作物需要人工锄草两三遍,但使用化肥一年也要施肥三四次,而使用有机肥只需一年一次,两者相抵,劳动力投入并没有增加多少。
  蒋高明对村民的观望表示理解。有机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精耕细作,产量才能高。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上如果与普通粮食价格完全一样,农民的积极性就差;有机粮食价格增加到4-5元/斤的时候,亩均土地收益将提高到3000元左右。这样,多数农民会愿意生产有机农产品。“事实上,我们生产的有机小麦现在价格就达到要求了。”
  确实,在记者到达时,曾彦刚刚给北京一家公司托运了一批绿色AA级的面粉,价格是每斤5元。“这些小麦是处于有机转换期的地里生产出来的。转换完的地里产的7000斤有机小麦早就卖完了,价格是每斤面粉7元钱。”
  蒋高明的近期打算是,把蒋家庄的1000亩地打造成有机农业基地;中期打算是在全国30多个省推广他们的有机种养模式;长期打算是使严格意义上的有机农业占全国农业产量的5~10%。目前,山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苏、广东、甘肃、内蒙古、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已在他们的指导下,建立了15000多亩的有机农业基地。
    ◎相关链接
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循环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602818.html

上一篇:三农直通车:不用化肥也能取得高产
下一篇:侯学煜先生鲜为人知的一件事:智斗土匪
收藏 IP: 113.127.219.*| 热度|

3 骆小红 鲍海飞 杨洪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