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侯学煜 精选

已有 12008 次阅读 2012-3-14 17:19 |个人分类:精神历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学家, 中国农业, 宾夕法尼亚, 侯学煜

蒋高明
 
        本文应《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编委会办公室约稿而作,将于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侯学煜先生的学生,能够为已故导师立传,是笔者的无尚光荣。

        侯学煜(1912~1991),安徽和县人。植物生态学家、地植物学家,中国近代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土壤专业,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有地植物学、植被科学和环境科学。他提出“大农业”思想,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长等职。他在生态科学研究中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与植被图300余篇(册)。其著作《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植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中国植被图(1∶400万)》和《中国植被图(1∶1400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于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奖章。
一、简  历
 
        1912年4月2日,侯学煜出生在安徽和县历阳镇,1991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
        侯学煜出生于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其父侯瑞华是清代自学成才的中学数学教员,民国后从外地回家乡担任小学校长兼教员;其母是一位受过旧式教育的妇女。侯学煜在家乡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读于和县高小。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祖国受列强欺凌,幼小的他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在高小一年级作文时就写下了“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的志愿,从小就萌生了当科学家的理想。
        1925年9月,侯学煜考入芜湖私立萃文中学,1926年下半年因北伐战争,学校停办。1927年转入陶行知任校长的南京安徽中学。陶行知的“行以求知知更行”、“遍览已知求未知”、“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学做合一”等教诲,成了他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928年侯学煜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高中。受英文教师王佐周影响,他立下了刻苦求学的志愿,他自编对联“对读写作下功夫,和书笔墨做朋友”,以为自勉。
        1933年9月,侯学煜考取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在将要读完一年级时,他的父亲突然病逝,经济难以维持,他不得已辍学回乡在和县中学任教。1934年他复学由理学院化学系转入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土壤专业。
        1937年7月,侯学煜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在该所土壤研究室先后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他考察了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土壤。他从事土壤科学研究8年。野外工作期间,他两次遭遇土匪,差点丢了性命。
        1945年,侯学煜考取了中华农学会主办的留美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途径印度在加尔各答候船期间,曾到加尔各答大学地理系做学术报告和短期野外考察。他194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和老一代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一样,侯学煜抱着报效祖国的热切心情,1950年毅然回国,投入了新中国的创建热潮。1950~1965年他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任研究员,后创建中国科学院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并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
        1963年,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合写《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1965~1966年,应广西壮族自治区邀请,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桂南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对当地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1977~1980年,侯学煜在全国开展植物生态学与社会学调查研究,分别就西北干旱地区建设、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平衡等问题,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证据,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1980年侯学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被选为学部常委。1983年侯学煜当选为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首任理事长,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侯学煜曾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学会委员;《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主编,《植物学报》、《土壤学报》、《地理学报》、《自然资源》编委,国家自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位。他还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草原组、农业生物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委员、自然区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等。他于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奖。1984年起他兼任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成就
 
1. 指示植物和植物化学成分
        20世纪30年代后期,侯学煜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就深入西南山地进行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他发现植物种类分布与土壤酸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南方酸性土壤上分布有酸性土植物铁芒萁,同样在南方碱性土上就分布蜈蚣草等;在海滨分布有碱地植物如翅碱蓬等;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中分布有盐生植物猪毛菜等;在沙质土壤上分布有沙生植物油蒿等。在美国期间,他又进行了植物化学元素成分的研究,发现一些酸性土指示植物富集锰和铝,土壤性质明显受母岩性质的影响。这些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Soil Science上。
        侯学煜很早就注意到植物分布会受土壤因素控制,他认为植物群落不是单纯取决于气候,土壤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后来,他提出了土壤指示植物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气候决定土性论的观点。美国植物生态学家Whittaker 1951年发表《评论植物组合和顶极概念》一文,将侯学煜的观点归为土壤顶极学派。
        1954年侯学煜完成了《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一书,该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59年出版《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一书,填补了国内植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空白。晚年他还执笔编写《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一书,该书在《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又扩大到农作物、草原植物、荒漠植物,成为国内植物化学成分和元素背景值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2. 中国植被和中国植被图
        侯学煜在植被地理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研究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植被分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植被地理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方面,科学地指出在处理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关系时,高度地带性要服从纬度地带性。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侯学煜参加并领导了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对全国的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家底”清查,这项浩瀚的工程历时30多年。该成果就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植被》和《1:100万中国植被图》。
        侯学煜是编制中国植被图的领军人物,同时开创了农业植被制图的世界先例。1959年,他出版了《中国的植被》(附图300页),包括1∶800万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分区图。196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图集》的编纂中,侯学煜主编1∶1000万中国植被图,得到国内外的好评。在《中国的植被》研究的基础上,他又主编《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由于种种原因,在侯学煜逝世十年后,该图集于2001年正式出版。该图集详细描绘了中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揭示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质地貌的密切关系。
3.“大农业”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侯学煜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并不否认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应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但是,他从区域观点出发认为,山、水、林、田、路、村是相互联系的,农、林、牧、副、渔构成了特殊的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他提出“大农业”的理论基础,也是目前提倡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他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静态平衡,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原理来维护、管理、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除无人区外,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只是受人工影响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侯学煜依据生态系统原理以及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大农业生态原理。该理论不仅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还对现代化生态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期间,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合写的《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是侯学煜提倡“大农业”思想的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呼吁国家要充分利用15亿亩耕地以外的大农业自然资源。
        1979年年初,侯学煜受中国科学院学部邀请作报告,他用在全国各地拍摄的彩色幻灯片说明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并指出中国山多虽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发展立体大农业,搞多种经营,按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南方的丘陵和有计划地营造西北防护林体系。这篇报告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见》为题,发表在1979年7月25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这是该报开展“农业思想讨论”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侯学煜在《怎样解决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粮食”观点,即凡食物都应该称作粮食,玉米、小麦、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蛋、奶、鱼、肉、虾等都是“食物”。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农业经营不能仅限于“种植业”的禾本科粮食作物,而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即“大农业”。因此,那些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填塘造田的做法应当立即禁止。他的这个报告发表在1981年3月6日《人民日报》上,题为《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听取了侯先生关于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大农业的学术报告,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等人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侯先生的办公室,并就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当面咨询侯先生。
        1984年,侯学煜出版专著《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全面阐述了他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为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侯学煜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学术思想敏锐活跃。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他诲人不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不少已成为学科带头人。侯学煜不仅是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还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组织者。同时,他还具有侠胆义气。1945年3月,在贵州普安山区考察时,同行的古生物学家许德佑、马以思、陈康被土匪杀害。事后,他经历千辛万苦,向地方政府交涉,追捕土匪。在山林深处,他找到了已经腐烂的科学家的遗体,掩埋好遗体后,侯学煜将他们采集的标本和调查记录交给有关部门。
        侯学煜意志坚强,富于奋斗精神,对人真诚,直言不讳,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十分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曾提出西北发展农业的意见,特别提出防护林的营造应注意土壤环境的变化,要因地制宜。从1984年起,他在调查农业植被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问题,先后调查了柳州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柳江河流,包头钢铁厂的氟污染,苏南乡镇企业的污染,黑龙江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大庆等工业的污染,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山东维坊市郊区农村的污染,四川和福建沿海的环境污染,安徽巢湖的污染等,写出的调
查报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
        他多次到国外出席国际会议和实地考察。他的学术著作得到国际生态地植物学界的好评,为中国生态科学和资源科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他所著的《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一书被列为日本生态学家昭田真著作的主要参考书之一。1956年他在巴黎国际土壤学会议上发表的《中国植被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一文被世界各国有关学者经常引用。
        他重视实践,爱惜时间,身体力行,独立思考,从不盲从,工作认真负责,孜孜不倦。他不辞辛苦,直到年近八旬,仍坚持野外实地考察。他同各国科学机构和科学家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天书”,这是侯学煜勉励同事和弟子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至理名言。在他的许多教导中,大家记得最多的就是“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去读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
四、侯学煜主要论著
 
侯学煜. 1941. 贵州中北部之土壤. 土壤专报, (22): 1-68.
Hou H Y. 1944. The plant communities of acid and calcium soils in Southern Kweichow.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Special Soil Publication), 5: 1-75.
Hou H Y, Merkle F G. 1950.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ertain calcifugous and calciolous plants. Soil Science, 69: 470-485.
Hou H Y. 1950.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ertain ferns and fern allies of Central Pennsylvania. American Ferns Journal, 42: 233-240.
侯学煜. 1954. 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 1956. 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 林厚萱, 章慧麟. 1959. 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侯学煜. 1960. 中国的植被.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侯学煜. 1961. 中国1:400万植被图及其编制有关问题. 中国自然地图集涉及资料. 第3辑.
侯学煜, 姜恕, 陈昌笃等. 1963. 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科学通报, 9: 8-26.
侯学煜, 孙世洲. 1966. 从植物生态学角度论广西南部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4: 89-104.
侯学煜, 孙世洲, 何妙光等. 1979. 中国植被图(1:400万). 北京: 地图出版社.
侯学煜. 1981-03-06. 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 人民日报.
侯学煜. 1981. 再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和方案.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5: 290-301.
侯学煜. 1981. 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西北植物研究, 1: 1-11.
侯学煜. 1982. 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化学成分. 北京:科学出版社.
Hou H Y. 1983. Vegetation of China with reference of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nual Missouri Botanic Garden, 70: 509-548.
侯学煜. 1984. 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侯学煜. 1988.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主编). 2001. 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Hou H Y, Merkle F G. 1950.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f certain calcifugous and calciolous plants. Soil Science, 69: 470-485.
Whittaker R H. 1951. A criticism of plant association and climatic climax concepts. Northwest Science, 25: 17-31.
于拔. 1994. 侯学煜教授的生平与贡献//姜恕, 陈昌笃主编. 植被生态学研究——纪念注明生态学家侯学煜教授. 北京:科学出版社:3-12.
陈昌笃. 2003. 继承先辈优良传统, 开拓求实创新道路——纪念侯学煜院士逝世十二周年. 植物生态学报, 27:572-576.
 
撰写者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侯学煜先生的博士研究生。

 

图 1 侯学煜先生(1912-199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47722.html

上一篇:袁隆平:人民不是小白鼠
下一篇:如何突破我国粮食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1 武夷山 安海龙 曹聪 李双双 王季陶 赵明 杜彦君 余世锋 陈小斌 crossludo chengdong042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