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营造研究所文化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 精选

已有 4001 次阅读 2011-4-7 18:59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科学家, 研究所, 研究所文化

蒋高明
 
        就笔者所了解的中国科研院所情况,我认为当前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瓶颈,无外乎三个方面的因素:青年骨干科学家住房、职称评定与研究生教育。
 
        关于住房问题国家有规定,不再事业分房,对于这个规定研究所不好改变。但如研究所要尽力而为,如改造公寓,建集体宿舍等,也会取得青年骨干科学家的理解。其实我们那个年代也不是一工作就有房子的,40岁之前没有分到房子的人还是很多的。现在的青年科学家横向攀比多,容易产生情绪,还是要多做工作。一是多做些实事;二是多做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研究所的事业是靠优秀的年轻人才来支撑的,没有人才也就没有了研究所。另外,也不能仅关心留洋生,那些在所里默默无闻的国内博士毕业生也要得到关心。如果那些招来的优秀青年骨干因住房而流失,就得引起研究所管理层高度重视。
 
        关于职称评定问题。当前各研究所挤压的副研究员较多,且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大。有段时间中国许多科研单位实行欧洲的首席制,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研究员,这样,优秀的人才就难以看到希望。不妨提高研究员遴选的门槛,不能仅看发表文章这一条,还要看学术道德,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社会公益等方面。要公平、公正、透明,学术委员会成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外单位人员参加,不能有利益相关者在内。要组织应聘者认真做报告,给予公平的机会,比如每个人给10-15钟时间。孰优孰劣,坐在一起比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重点院所研究生生源差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除了研究所声誉下降,对研究生吸引力小外,另外可从研究生就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研究生就业压力大是全国的形势,但如果因他们在研究所学了三五年不能取得学位而丢了工作,这样的声音传出去多了,来报考的自然就少了。学位与论文发表强行挂钩的制度,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导师占有研究生的劳动,学生们也是瞧不起导师的。如果学生将来继续做科研,他们的文章肯定会发表的;如果学生从事了其他行业工作,发表的文章对于他们没有什么用途。但文凭有用,没有文凭就没有工作。这点我们必须解放学生。博士生发表SCI 1分的文章,按说不难,可每家单位都这样要求,就难了,毕竟刊物有限。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文章不信任,退稿多,大部分博士硕士毕业生当年取得学位的人数比例很低,就是这个原因。博士硕士毕业生当年得不得学位,就延期,一些导师指望学生多做贡献,在文章点数上层层加码,学生就有逆反心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也就恶化了,怎么指望研究生对研究所有好印象?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的核心,实质还是研究所科研文化问题。一个单位没有了文化,只有几个会写SCI文章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过去几年许多研究所传统科研文化丢了,吃吃喝喝,迎来送往,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就连社会上请客送礼等社会不良风气,都带进了研究所,实在让人寒心。许多研究所里,那些来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多被边缘化,就是研究所丢失了科研文化造成的。那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可能相对清高些,不入流,自然也就丢失了资源。一些好处尽被少数人瓜分,乃至到了经费多了花不出去而被收回的地步。
 
        当今的研究所,虽然待遇留人是个重要的理由,但是仅靠待遇是做不成事业的。一旦好处没有了就抱怨,就走人,对于科研人员自身未必是好事,对研究所未必是坏事。大浪淘沙,道不同不相谋。有钱就能办事吗?男足从过去的亚洲入流,到现在的亚洲不入流,就是金钱给害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物质多了在一些时候会损害人的意志。1929年,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留洋回来的孔宪武放弃了河北大学每月140大洋的教授待遇,到植物所做助理研究员,工资只有30大洋,可人家依然愿意来,图的就是事业。北大清华给的待遇肯定不如一些小学校的多,可真正想做事的科学家还是会选择前者而不选择后者的。重点科研部门的研究所如果人才济济,那里的助理研究员水平比普通高校、研究所的教授博导都高,人家肯定会尊重我们的。同样道理,如果研究所真正有水平的助研能够安心研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研究所还愁人才吗?当然,我们还得给人家机会,晋升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浪费了研究员名额和浪费了研究经费,都是研究所不光彩的事情。
 
        招到好学生,是研究所办好办坏的重要指标。招收的学生重点院校(985, 211)的学生比例高,会影响研究所文化的。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练我们的内功,让人家羡慕、服气;二是可以适当宣传,如及时更新研究组网页,注意英文网页(我招收的留学生Dilip就是看我组英文网页来的, 他读博期间发表了4篇IF>4的文章,其中1篇GCB)。可适当发挥媒体的作用。科学家接受媒体的正面采访尤其专业方面的采访,会增大研究生对研究所的向往,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三是导师们要主动走进高校,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这个建议很好。应当适当组织导师,或多研究方向的导师团到重点高校去做报告。往往一场报告就能够吸引一些年轻人来研究所。我在北师大和清华各一场报告,就有北师大的刘慧(现在英国读博)和清华的李霄到了我们课题组。四是研究生处的工作人员要有服务意识,要主动帮研究所招到好的生源,而不能被动等待。
 
        研究所文化打造好了,研究所领导的工作压力也就少了。领导感觉无事可做了,像古代的县官那样能够有时间写诗作画,就是治理好的最直接表现。能够进入重点科研单位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都是很聪明的,研究所大方向的文化树立起来了,人人奋进向上,不计较个人那点得失,还愁取得不了中国领先的创新成果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30591.html

上一篇:山东银香伟业、杭州设维信息技术公司考察团共聚弘毅生态农场
下一篇:清明节走进山东的“空心村”
收藏 IP: 113.129.239.*| 热度|

9 黄晓磊 王德华 刘丙新 周忠浩 谢鑫 李万峰 段明 三面环山 hcsprings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