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1992年1月24日 利物浦 晴
这几天突然变冷了,是英国入冬以来最冷的几天。外面结了冰,房间窗子都给冻住了,打不开。就烧电炉取暖。过了一月份,冷的时候就不多了。可是目前还没有穿羊毛裤。
日子仍是那样清静。白天经常去办公室,还要上课。春节马上要到了,我的情绪就提不走来,真想回家。
记得87年夏天我们去河北坝上出差,送我们去坝上的是围场县林业局的吉普车。司机的小女儿(约10岁)觉得那里很好玩,也闹着跟我们一起去,于是她爸爸就带她去了。小女孩很可爱,看到五颜六色的花采都采不完,兴奋地满地跑。我还给她照了一些照片,她就更高兴了。不想我们的野外工作是很长的,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她想妈妈了,闹着要回家。她爸爸连哄再唬都不管用,小女孩只是哭闹,一面哭一面喊“我要回家”。我们都觉不好意思了,就决定提前回去。但司机不肯,他知道我们来一趟不容易,工作没做完怎么能行,于是就不理小女孩的哭喊。我们匆匆结束了野外工作,往回赶。坝上草原离围场县城约2个小时的路,路又不好走,车子开不快。小女孩仍是哭,一边哭,一面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司机急得直想打她,我们都劝。最后小女孩哭得累了,躺在我怀里睡着了。
小女孩的哭声至今想起来仍觉凄怜。
如今我也快成了这个小女孩了,也哭着喊着“我要回家”啦。可惜没有泪,哭不出来更难受的。
来英国之前,我拥有小女孩的幻想,那里有五花草甸,那里有葱绿的森林和迷人的湖泊。可一旦到了,一旦体验了这些美景后,从心底里发出的呼唤便是要回家。
这几天月亮颇好。晚上睡觉时不拉窗帘,把灯关了,看那月亮。看那月亮,想起了妻和可爱的女儿。日历还有厚厚的一本,撕到一半时,我就象小鸟一样飞回了温暖的小窝。
这里的物质依旧文明,文化依旧灿烂,生活依旧富裕,可那毕竟不是我的。一些中国同胞为之动心,千方百计留下来了,还把自己的妻子、孩子、还有父母也弄来了。
在利物浦大学,就有一个“留学世家”。一个女学者,非但把自己的丈夫弄了来,还把自己的妹妹、妹夫、弟弟、弟媳也弄来了。近期又要搬来她的父母来。仅在一个系就有她一家四个(她丈夫和妹妹、妹夫)。都在读博士学位,都申请到了资助。真是举世罕见。中国政府应该给她一家颁布发奖状。我给她一家起名“留学世家”。大约与先进与文明的西方的确吸引力甚大有关。要知国内的人要出国是很难的,又是以探亲身份来,不走九九八十一道后门才怪呢。
还有一个“打工世家”,便住在我的隔壁。小两口幸幸苦苦,象一对燕子,早起晚归。每人一个店,都干全工。英国资助的钱,早已过期了,须知她已超过一年半未归了。这样拼命干,肯定收入也可观,比国内“倒爷”一点也不差。恐怕月净收入也要愈千英镑,便是愈万元人民币,哪个“倒爷”能这样旱涝保收。两三年下去,回国必定也敢买汽车洋房。
这一切,打工或留学,对我来说,没有妻和孩子在此,是够难熬的。因为两个“世家”都有家在此,都有汽车开,有电话打,有房子住,于心理上可能满足些。对我来说,就不行了。所以,不能长久待下去,早回去得好。反正回去后要穷都穷,没房子住都没房子住,而且我们也不算是最差的。
不过我的主张仍然是要生活得舒服些,不为省几个钱而省吃俭用或累死累活,回去后也要现代化起来。我觉得这里的洗衣机很好,全自动,英人把臭鞋,烂补袜子都放里面洗,牛仔裤之类也洗得很干净。加水加洗衣粉,烘、甩干全是自动,方便极了。怪不得英人都穿得这样干净,有这样勤快的机器,谁也能干净。所以我想,彩电可从市场上买,大件洗衣机还是很实惠的,甚至连洗碗机我都要买。反正,人不能象机器那样辛苦。
春节快要来了,在这里兴许还能听到过年燃放鞭炮声的声音呢,听说老外也凑热闹,买鞭炮在大街上方。中国学联也要组织活动,国内春节联欢会的录像很快也由使馆送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