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气候变化烟幕下的“丛林”法则

已有 3874 次阅读 2009-12-18 09:32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化, 哥本哈根, 谈判, 丛林法则

蒋高明

本文2009年12月17日发表于《科学时报》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如期召开了。各国谈判代表就碳减排承诺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等问题,进行了紧张的谈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总部向各国谈判代表和领导人再次发出呼吁,希望各国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紧急行动,使哥本哈根会议最终产生积极效果。

        然而,大气碳排放是个现实问题, 更是历史遗留问题。在谈判桌上,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在人类共同利益上达成一致。哥本哈根“会盟”,各路“诸侯”群龙无首,互不买账,这样就可能使各国人民对本次气候大会丧失信心。

        发达国家曾一度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中期减排目标,但实际兑现时却“雷声大,雨点小”。欧盟转变了以往立场,试图以一个涵盖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单一法律文件取代《京都议定书》;其对发展中国家开出的“支票”,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和公约规定都相去甚远。根据IPCC建议,发达国家需每年拿出GDP的0.5%-1%,即3000亿美元(非洲国家要求拿出GDP的1.5%即4500亿美元)。但发达国家提出一年仅出100亿美元援助金额,两者差距巨大。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戏称这点钱“还不够全世界每个人买杯咖啡”。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国家,中国坚持1997年在京都通过的气候公约和2007年巴厘路线图授权。欧盟等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和他们一样采取减排承诺是没有道理的。在温室气体排放上,他们已经进行了两三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仅30多年。实际上,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没有减排要求的前提下,中国提出在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在“十一五”计划中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这一系列信号说明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积极行动。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能不提到美国。这个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国民生活方式是“高排放”型的。在美国,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全世界人如果都过那样的生活,地球生态系统肯定会崩溃。然而,遗憾的是,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不能令人满意,其做出的承诺,即到2020年减排17%(相对于2005年)。但是,相对于1990年谈判基准线,美国仅仅减排3%。也就是说,尽管在该国挑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没有平息的前提下,他们依然坚持过“超前消费、高排放”的日子。

        小小的碳让进化了300万年的人类首次面临着痛苦的选择。这场由工业革命引起的气候变化,不仅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还很可能对人类生存产生重大影响。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道理很简单,工业国依仗强大的科技力量,占有了穷国富裕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对地球财富做了重新分配,是当年列强瓜分世界的重演。目前,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资本是自私的,更是贪婪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结局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持续退化。发达国家在“超前消费、高排放”的同时,也减弱了穷国的碳固持能力;发展中国国家被迫追赶,也要过发达国家人民的日子,更加剧了气候变化,使得发达国家开始恐慌起来。他们要在气候变化烟幕下制作舆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好保留他们的高消费、超前享受特权。

        因此,对气候变化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否则就是天怒人怨,最终人被逐出地球。遗憾的是,在各国考虑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人类很难做到同舟共济,而最可能出现的情景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今年6月,笔者在日本应邀参加了一次由科学家、实业家、政府官员、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联合召开的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人类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代表们从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国际冲突等几方面研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做了几种假设,即政府采取主动对策与否,政策是否凑效,应用技术是否有负面作用,资金能否保证等几种前提,对气候变化下的人类未来进行预测。几种情景下,最理想的状态是“和谐地球”出现,最担心的是“丛林法则”,即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不成一致的协议,人类重新回到弱肉强食的洪荒时代。

        在“丛林法则”中,尽管人类依然掌握着强大的科学技术,但是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策执行力度远远不够。这样,全球经济危机加剧;发达国家GDP停止增长;国际协议不能生效,各国依然考虑自身利益,采取短视政策,无视气候变化警告。生态系统服务质量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尽管那些短视国家取得了暂时利益,但是长期下去,地区的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对地球的掠夺变本加厉。即使采取生态系统付费制度,也不能挽救人类命运。最先受害的是贫穷国家,然后是富裕国家。正如泰塔尼亚号的沉船,谁也逃脱不了被淹没的命运。

        “丛林法则”不是人类的理想未来,人类重新回归自然已经不可能,人类不能亲手毁掉自己创造的文明。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必须为他们的高排放“买单”,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告别西方人的“超前消费、高排放”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79545.html

上一篇:让耕地变“黑”
下一篇:为什么中国科学落后于经济与体育发展?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杨学祥 肖智华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