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要青少年成长为科学家须远离功利 精选

已有 6574 次阅读 2009-7-24 08:42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成才, 青少年, 小小科学家

蒋高明

本文于2009年7月24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4版

     不久前,笔者到外地某师范大学出差,那里正在筹备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活动。他们组织全省中学生(以重点中学为主),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题,在大学里寻找教授指导,完成论文,逐级上报,最后在北京评审。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筛选出那些有科学家潜力的科技苗子,送往大学去深造。
    
  据有关部门介绍,组织“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奖励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及所在学校(或青少年科技馆站);激励广大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鼓励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脱颖而出;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些宗旨无疑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个奖项就逐渐远离了上述宗旨,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如得到青少年科技竞赛全国一等奖的,重点大学直接录取;得到二等奖的,高考时能够享受一些加分待遇。这样,在将来参加高考时,那些“小小科学家”就具备竞争优势了。
    
        笔者了解“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是四五年前的事。在此以前,我最早接触的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曾作为专家指导过北京几所重点中学的中学生,其中所带的一名清华附中的学生还获得过一等奖。据介绍当时全国获此殊荣的只有10名,包括2名香港中学生,竞争是很激励的。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是某著名天文学家创办的。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一次聚会上,从老先生的发言里,笔者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创办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初衷,是从北京市那些学有余力、十分拔尖的高中生中,按照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提前与科学家接触,进入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重点高校的试验室做一些初步研究,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当然,这些尖子学生不一定将来都当科学家,但通过类似活动,至少可以发现一些“科学家”苗子。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发起的活动,得到了北京市许多重点中学的积极响应,不少学生在全国性科技竞赛中得到了奖励,有些获奖者直接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家长和教育部门都非常认可这个做法,许多中学纷纷要求参加。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今,青少年科技竞赛的组织单位增加了教育部、中国科协等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活动经费来自香港一家基金会,一些部级领导的名字进入了活动组委员。“小小科学家”竞赛成了“国字牌”的品牌,学生家长对此趋之若鹜。其实,学生家长和中学老师都明白,因为青少年科技竞赛与高考挂钩,给孩子多一些机会,花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需求,就连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创办人也感觉到,老一辈科学家的良苦用心被社会曲解了,青少年科技奖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了。
  
       假如中学生确实学有余力,让他们提前进入科学家的实验室接受一些初步训练,是有益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但是,将青少年科技竞赛与高考联系起来就不妥当了。实际上,中学生将来能否成为科学家,不仅取决于过早参与科技活动,而且取决于个人兴趣和运气。要中学生成为科学家,和中学生要成为科学家,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使中学生进入了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这些大学毕业生里做科学家的依然是少数。另外,学历也不是成为科学家的必要条件。有些中外科学家连大学甚至高中也没有上过,后来成为科学家的大有人在,如爱迪生没有上过中学,瓦特是个学徒工,华罗庚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等等。如果将中国的教授算作科学家的话,那么中国现有教授仅7万人左右,相对于14亿人的庞大群体,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十万分之五左右,可见将来靠科学家吃饭的毕竟是少数人。况且,即使将来成为教授,那些早期的尖子生在科学上没有实质贡献的大有人在。因此,所谓科学家也是普通人而已。
     
       如果全社会都对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抱有功利思想,这就离“引导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初衷背道而驰。实际上,据笔者了解,中学生科技作品最终能否获奖,关键因素不在中学生本人,家长,中学指导老师,科学家导师,评委等不同身份的人都有“贡献”。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恐怕是家长了,那些有门路的家长找科学家帮中学生设计课题,让科学家的研究生带试验,修改论文,最后运作评委,是使出浑身解数的。应当说,大部分尖子中学生是有创造力的,但是有一些科学发现,即使成年科学家都难以做到,何必强求孩子贡献?中学生的任务是学好扎实的学问,学好并实践做人的道理,在科学试验中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最终凭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人类的热爱走进科学殿堂,成为科学家。
     
       中学生科技竞赛应逐步远离功利,不要跟高考挂钩,所取得的成绩不作为刚性条件加分,只作为参考分。这样的话,“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如果依然火爆,则是社会进步的大好事情。中学生科技竞赛要不要继续搞下去,怎么搞?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不妨召开社会听证会,要多听听中学生的声音,还有来自一线科研人员的声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45277.html

上一篇:生态农场的花儿正开
下一篇:在致公党中央“草原保护与建设研讨会”上建言献策
收藏 IP: .*| 热度|

10 武夷山 刘玉平 刘进平 马中良 杨秀海 陈国文 苗元华 王力 蔣勁松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