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知青精神”——《红色年代》评论摘录(二)

已有 3759 次阅读 2015-3-23 15:22 |个人分类:往事如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知青, 北大荒, 知青精神, 张晓虎


主编张晓虎夫妇春节期间在京津沪三地为作者四次送书(上左:京;上右:外团荒友;下左:津;下右:沪)


温爽719:(2015年2月28日 17:05:52)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bcafe0102vdk1.html

为出版这套《红色年代》,编辑张晓虎大哥付出了很多。审稿、编辑、与台湾书商联系,直到书的出版、运输,所有这一切都浸透了他的心血。他亲自为这套丛书作序,《代序“老知青聊发少年狂”》。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他对“知青运动”、“知青精神”独到的见解。

他在《代序》中写到:

这套书的作者群们,年纪少轻者已届花甲,而年长者已寿及耄耋。能称为“知青”的人,大体都在这个年龄层。因此“怀旧”就已经成为这些“知青老人”的共同特征。每每忆及陈年旧事,情绪之激动、热血之沸腾,是现在年轻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这套近百万余字“故事书”,就是这些“老知青”所口述,笔录下的当年艰辛历程,真实性不容置疑,而之所以称之为“故事书”,是希望读者不妨将这套书视为纪实或报道文学来看。也许读完这些“匪夷所思”的知青故事,年青一代,不论海峡两岸三地,多少都会明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原因。

时下多作兴请“名人”作序,可书中作者都是“黑兄黑妹”(黑龙江知青的代称)都经历过“无限崇拜、无限景仰”的“发烧时代”,早就对“崇拜谁”不感兴趣了。何况,请名人作序要花钱,花钱请来的文字,少不得带着“铜臭”味道,也非大家所愿。因此,我这个挂名主编就写几句,倒是不会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文字,目的是让这套图书完整而真实——因为,这套书是在为“修史”凑些资料。中国素有“隔代修史”的传统,敦煌《二十四史》基本遵循“隔代修史”,也就是“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原则。所以,近半个世纪前所发生的“上山下乡运动”(即“知青运动”)对于个人生命很长,对于历史长河很短,远未“盖棺”遑谈“论定”?后人续写“二十八史”的时候,能把这些真实的故事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研究的史料,也就达到这套书出版的目的了。

毋庸讳言,既然编书,当然会有些意图和倾向。哪怕是“敝帚自珍”,知青们也无珍惜自己曾经的风雨历程。因为其中有一种知青们珍爱的伟大创造,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知青精神”。

但凡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们,大概没有人希望再来一次同样的运动,让自己的子女再去当一回“知识青年”。其实,这就是知青们对自己参与的这场运动的评价。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英雄们,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创造伟大的革命精神,但谁也不会希望再来一次同样战争,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去经受同样的考验一样。

说这个比喻“不大恰当”,是因为历次革命战争是被充分肯定的,而知青们经历的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却是被“充分否定”的。那么,万千参与者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而创造的“知青精神”应当如何被历史定位?这事情一直困扰着许多老知青——想说“青春无悔”却少了些底气,似乎很有些“以尔之矛刺尔之盾”的悖谬感。

按照逻辑推演,“文化大革命”衍生出“上山下乡运动”这场以“移民保边”(大部分知青去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和海南岛等边疆地区)为主要形式的运动,从“文革”算起,造就了一千七、八百万名(如果从五〇年代算起,官方统计为三千五百万人)直接参与者——中国知青群体。前后历时二十年的“运动”,如何评价留待后人分解,但正是众多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冶炼出了“中国知青精神”,身为“受苦者”是应当有权利说上几句的。

如果这推演逻辑成立,我以为就像丑娘生出个俏闺女。丑娘是“知青运动”俏闺女是“知青精神”。丑娘和俏闺女之间,固然有着割舍不断地血缘关系,但终究不是一个人。

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许多正确的事情,往往是在错误形式或背景的掩盖之下发生的。“丑娘生出个俏闺女”绝非是天方夜谭。诚然,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运动,可以升华伟大的民族精神。但一部人类的历史,专治和愚昧的时间远比科学和民主的时间长的多。,谁能否认这一基本史实、人类的历史,大部分是在“错误”中走过来的:而在与错误和愚昧的抗争中,同样可以提炼升华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诞生在“错误泥沼”中“出淤泥而不染”的闪光精神,从来都是人类走出错误和混沌,走向理智和进步的伟大动力。(注:节选)

温爽719:(2015年2月28日 17:05:52)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bcafe0102vdk1.html

自从2008年7月20日开博以来,写了80多篇有关知青的博文,从没想过去投稿。写出那段经历是似乎是一种心理需要,是对自己那段知青生活的梳理和反思吧!“书比人长久”,我非常认可。我们每个知青的经历,汇集起来就是一部凝重的知青历史。把知青这段历史告诉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年半的时间,这本由一百二十多名在北大荒黑土地知青作者群写的书,终于出版了!捧着三本厚重的书,心中充满了感慨和喜悦。

避开“上山下乡”“有悔”与“无悔”辩论,用众多知青在北大荒黑土地上的亲身经历,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知青运动”与“知青精神”,是这部《红色年代》系列丛书的创新;用博客文章的形式及荒友论坛的留言是这部书的新颖风格。

令人欣慰的是,首版《红色年代》系列已在台湾全部售空。(注:节选)

快乐平常2006:(2015年2月28日 21:49)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bcafe0102vdk1.html

这部书在台湾售罄,让主编和出版商都很意外,或许说明有人比我们自己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其实我们自身并没有更多的奢望,只是我们所接受过的教育总是让我们背负重任——把心中的故事讲出来,告诉孩子们,告诉未来,以史明鉴。

值得欣慰的是,这部书的版权页上,图书分类索引关键词是:1.中国史2.知识分子。我们不期然中走进了“中国史”,而“知青”在这里第一次被划入了“知识分子”。

雨田:(2015年2月28日 18:31)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bcafe0102vdk1.html

好啊!

留下足迹警示后人书比人长久,

岁月如歌有起有落字比话语深。

天长地久

兴安冰凌blog:(2月28日18:50)

老张的序写得真棒!以这种方式把曾经的知青经历记录下来,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钟老汉新浪:(3月1日06:20)

代序写得好!这才是知青心里话,我一见什么无悔之类的说法就恶心。

李勉A:(3月1日23:0)

   虽然要赞叹张老先生的序写的真棒,但也不得不感到极大的反讽——如此一部凝结着数十万知青心血和血痂的好书,为何不能在知青们的母土出版,而要渡江跨海到异地域外去求人呢?而代序者还要言不由衷的说丑娘生出个俏闺女。也许我们都愿遵循中华美德——子不嫌母丑,但对母亲而言,难道她就该严苛禁令虐待或抛弃自己的孩子吗?也许知青们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舍身壮举,只有在当母亲的神智清醒时才会凸显出价值吧?呵呵!恕我的不恭矣。

山笋:(3月2日19:13)

知青精神,这个提法好!它避免了倒洗澡水时把娃一块儿倒掉。将影响深远。

谷子:(3月18日22:3)

关于知青,太复杂了,个人好恶的回忆是一种类型,放在大背景下的评估是另一种类型,站在历史、社会、人性的高度,至今无人张嘴......

靖姐:(3月3日01:31)

祝贺温姐姐。我手写我心,书写知青自己的历史,真实感人。知道这位张晓虎先生。

靖姐:(3月3日01:33)

什么时候知青的故事能够在国内出版,不用跑到台湾,那又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证明。

名门淑媛:(2015-03-1222:10:52)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3ed58c0102vsqo.html

纸墨芬芳醉人间

《红色年代》一书分《上山下乡红宝书》、《东方红与黑土地》、《返城终点与起点》三册,最可喜可贺的是这套图书首期在台湾出版,即销售告罄。

很欣慰,我的《三姐妹赴北大荒》、《倒霉》、《尴尬的拉郎配》和《第一次尝试责任制》没有在博客中发表的几篇文章入选。另《北大荒第一哭》、《我的老排长盛人》、《在标兵班中成长》、《我的好搭档》、《两次探家两次生离死别》、《胃痉挛、蚊子和疖子》《水中捞麦与泥中背土豆》、《没有煤的日子》、《惊魂六小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等博客已发表的文章,也以论坛讨论的形式入选。

以“书比人长久”的想法,把北大荒知青亲身经历的悲喜故事告诉后人,是本套“故事书”出版前总编辑张晓虎的目标之一。同时把我们的“故事书”留给后一代人,也是我们对“中国知青运动史”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此,我要感谢快乐平常向我约稿。是她的鼓励,才促使我鼓起勇气,将自己这个未满十六岁就下乡到北大荒的北京小六九(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在农工排六年中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写出来。我还要感谢本套知青“故事书”《红色年代》总编辑、六十一团(创业农场)的张晓虎荒友和夫人石俐,在图书编辑和出版工作中作出的巨大努力!感谢六十一团(创业农场)荒友们在图书编辑工作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感谢六十一团集体博客《创业人家》管理团队在图书出版工作中付出的辛苦!感谢本书的知青作者辛勤执笔,让我们为社会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厚重的知青历史资料!

蛇笔生情忆流年,马到成功尽开颜。

乙未戊寅三城会,纸墨芬芳醉人间。(注:节选)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876652.html

上一篇:“知青精神”——《红色年代》评论摘录(一)
下一篇:“知青精神”——《红色年代》评论摘录(三)
收藏 IP: 111.193.169.*|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