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投往国内外学术期刊的文章总是被审稿,当然这些国际审稿人对我们论文的意见尤其是语言方面的建议对于我们学术能力的提高善莫大焉,幸运的是自去年开始我也得到了这样的审稿机会,现将有关经历与感受略作梳理,以为未来继续努力和前进的基石。
2013年7月份我们学校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我和几位同行被中心李主任叫过去开会,自8月1号就开始干活了。但实质上这个所谓智慧城市/知识城市的研究项目我接触的更早,今年4月初接受的一篇国际会议论文我就涉及到这个主题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把与合作者撰写的一篇论文投给了一份国际期刊“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故事就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了。
论文在3月底写好发给期刊社,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超过2了,算是所在领域1区的核心期刊,因此开始我们抱的希望不大,虽然我之前也有给IF过2的期刊像Scientometrics成功投稿过,但那个毕竟是本领域的学术期刊其发文状况我们基本都很了解。大概投稿这件事过去了100天的时候(3月25号—7月4号),也就是我也差不多都忘掉这件事时,突然收到了编辑发来的审稿意见,那个时候期刊的IF已经出来,查了下是2.259。
这次两位审稿人竟然还都是minor revision,但第一个对于我们撰写的前言部分的语言非常不满意提了6条意见,并认为语言写的不好,难以看懂,不过这也是实话,我们才刚转向做涉水的研究,了解的不深入并且英语确实是文章的硬伤;第二位审稿人看起来相当nice,高度评价了论文本身,只是对一些图、表和文本长度提出了4条修改意见,建议对结论部分重新梳理。最后编辑建议我们尽快修改并返回终稿。
这个意见是相当鼓舞人的,7月份刚放暑假我们也不忙,于是我和合作者大战三个日夜,并且打印了全稿还请了一位在武大的美国同行帮我们修改语言,这样三天之后,也就是7月7号,就把改定的文章重新上传到系统里去了。可能那两位审稿人还没来得及休息也对文章还没有忘记,这时非常快的审读了我们的文稿,在系统里看到几天之后他们就重新rereview完了这篇稿件并给编辑部了最后的意见。
7月中旬我去了一趟维也纳,最后直到8月中旬,我终于接到那份同意接受的录用函: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rticle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这个时候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包括寒假在内的辛苦并没有白费,这是我们在智慧城市中心项目开始后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8月份接受后第二个月在线刊出,接着正式有了编页并在开学后被SSCI数据库收录。
也许正是这么顺利的投稿和修回,以及录用与刊出,这之后没过多久,在10月中旬我竟然意外接收到这份期刊邀请审稿的邮件,打开系统的附件文档一看,是跟水域/河流网络评价有关的论文,因此我决定尽快看完修回。这篇文章来自国外某知名高校,作者是一位博士后以及两位教授,文稿有20多页,但起初我还不太有审稿经验,就试着给提了5条审稿意见,并将全文使用修改模式大修了一遍上传到系统里了。
没想到10月底我又收到第二份审稿邀请,这次是一位独立作者的水分布网络模型的稿件,我虽然也做网络但是知识网络,这样的研究工作还没做过,他用的方法却是复杂网络的分析我倒还基本能看懂,这次就胆子放大了一些,就他的分析提出了我的8条意见和看法,并且我发现作者也不是来自英、美等国,语言表达上也有瑕疵,就对里面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全部修改了一遍,26的文稿啊,但愿我没给人家改错什么地方着。
这次也是快速的把修改稿上传到系统里,因为我自己经常把时间花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不希望他们也辛苦的望眼欲穿,次日收到了编辑部发来的感谢信: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review of manuscript WARM-D-XXXXX.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assistance.这两次审稿和第一次投稿下来,我都处理的飞快,因为以己度人,不希望投稿人浪费时间等待,同时我也理解了我们的稿件平时是怎么流转和在编辑部运作的。
也许就是这样的速度与效率,我就被这个杂志的主编盯上了。这个期刊的发稿特色是评价方面的论文不少,而最早我被分配的审稿者编号是1或者2号还算正常。而2月3号,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收到的一份审稿邀请号码竟然是4,显然这是前面3个审稿人意见相左,主编已经无法判断了,于是趁过年空闲,这篇稿件我迅速的在2天之内发回大修意见,两周后收到作者的修改稿,这位土耳其的副教授改的很粗糙,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两周后只好给拒稿了。
回头综观了一下以前的审稿记录,基本最终的Accept和Reject跟我的审稿意见还是相符合的,除了3月底发回的一篇还没有最终意见,其他的十余篇还都一致,忽然也感觉蛮有成就感的,毕竟这也是个义务劳动,可以选择审稿或者推掉做别的事情,但只要机会持续,我还是选择认真去审稿的,欧洲的、印度的和美国的稿件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各不相同,确实很特别的经历了。
投稿和审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投稿也就必须要有人来审稿,国际同行给我们很多中肯的学术提高建议,我也需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跟杂志的作者尽力交流帮他们去除瑕疵,留得白璧。这是我第一次跟国际上的权威期刊打交道,希望慢慢提高自我,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但守得云开见日出,一个字:值;两个字:真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