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到黄庆“同行评议乎?”的博文(见下面链接),有几点看法。该文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应当区分开:1) 研究文稿的评审;2)对研究文章的学术评论;3)对基金申请的评审。
1)投到一个刊物去的稿件,处理的办法会因为各个刊物的规矩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有所谓的“peer review”的刊物,都会把稿件送给懂稿子里涉及的研究内容的同行去审(一般至少要送给两个人)。 刊物一般会要求评审者回答以下的问题(以《科学通报》为例):文章的科学意义,创新性(中国特色),可能产生影响的领域,国外是否有同类型成果发表(中国特色),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摘要是否简明扼要,引言是否论述充分,文字是否简明通顺并具有可读性,英文文字质量,图表是否全都必要,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得当, 是否遗漏了近期重要文献,您是否愿意对作者公开身份,等等。
但是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首先,谁真的懂一篇稿子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一般说来,投稿人可以列出一个潜在的审稿人单子,多是“信得过”的人。同时也可以附上个要回避的人的单子,多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当然,现在一般的刊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专家名单数据库,所以编辑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库来搜寻可能的评审者。这要求编辑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圈子里的人比较熟悉。有些刊物,比如《科学通报》,编辑一般不直接送审稿子,而是把稿子送给最熟悉稿件内容的编委,而编委都是一线做研究的人员,在理论上他们对同行的把握会比刊物的编辑要更好一些。
假设审稿人都很专业(即懂稿件内的研究,又能公道地评审),那么稿件的命运有几种可能。最好办的情况是两种:一是所有的评审者都认为稿子好得不得了,稍微修改后即可发表。另外一种情况是所有的评审者都说这稿子臭得不行,没有发表的意义。结果就是“枪毙”。比较麻烦的是评审意见两极化,这时候各种刊物的处理就会不一样。像《Nature》《Science》这样有充分稿源的刊物,一般情况下就会退稿。而很多专业刊物会再把稿件送给另外的审稿人,以期“break the tie”。 对于《Nature》《Science》这样的刊物,一份有可能被接受发表的稿件,作者根据评审者意见对稿件修改四、五个来回是常见的事。 对于一些所谓的“in-house”刊物,评审就会松一些,达不到“peer review”的严格程度。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同行评议。这里面还有很多特别的情况,无法细述。比如最合适的审稿人度蜜月去了,人找不着,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她)拒审,怎么办?等等。对于像《科学通报》这样的综合性刊物,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刊物可以假定文稿的内容不够具有广泛意义,这本身就会影响到稿子是否能过关。
2)对于发表了的文章的Comment,尤其是不同意见和看法,毫无疑问,当然要说出来——在有证据的情况下,能够提出更好的观察,解释和结论;而且要明确说明对方不对在什么地方。这是对事不对人,当然要注意说话方式,毕竟人都有自尊心--但自尊心不能成为妨碍科学的理由。学术问题不能在桌面下“私了”,必须以出版物的形式表现,并能被公众获取,一个新的观点、理论等等才能算数。学术批评是科学的一个部分,因为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的发现,方法,理论,假说不断取代旧的内容;这是一个对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批判、改进的过程。没有学术批评的科学是残废的科学。但我个人的感觉是国内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很多人明明对同行的工作有不同意见,背地里会说某某人做得如何不好,但在公开的文章中闭口不提。这有几种可能的原因:1)虽然有不同看法,但自己的东西也还拿不出来;2)不愿给对方难堪,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面子上过不去;3)不愿给自己惹麻烦,以后申请经费也好,发文章也好,评奖也好,又多了一个对立面。最后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太在乎利益而忽视了科学本身。这些东西,严重阻碍科学的健康发展。但这一方面的问题涉及科学研究的行为,和一般说的同行评议没有关系,尽管其结果有可能影响到相关的同行评议。
3)对基金申请评审的同行评议,一般是在评审的初期阶段,多以通讯为主的函评方式进行。基金管理部门把申请寄给对口研究圈子里的专家来评审。同样,申请人也可以列出一个潜在的评审人和要回避的人的单子。对基金的同行评议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科学研究本身,也涉及到申请者的若干利益甚至一生的前途。这是一个激烈的竞争过程,比如2006年度中国基金委的整体资助率只有17.47%。目前中国基金委网站上的有关内容正在更新中,可能会有新的内容。美国NSF的政策也刚刚修改完毕,将在2008年元月5号开始实施。新政策中评审项目的评议标准主要是两个方面:科学意义(intellectual merit)和广泛影响性(broader impact)(这两个词的翻译不是很准确)。前者涉及研究的科学内容,实施方案,辅助设备和条件,人员的资格等等;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这句话:“To what extent does the proposed activity suggest and explore creative, original, or potentially transformative concepts? 强调了研究的原创性和转型概念。后者涉及研究在本领域外的影响,比如对教育,对大众的影响等。后者尤其强调了两个方面:A. 研究和教育的融合。B. 对多样性的吸纳(定义为:扩展和促使不同国籍的人,妇女和男性,代表数量偏低的少数族裔,以及残疾人对研究的参与)。在对上述两方面做了考虑和审评的基础上,评审者会对申请有一个打分:优,良,中,差(NSFC)或是excellent, very good, good, fair, poor (NSF)。一旦同行评议汇集起来后,就会有一系列的筛选过程,这就不属于同行评议的范畴,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同行评议最终都是“人”在评议,绝对的公平很难做到。但好的研究文章和基金申请完全没有机会的可能性也不会高。所以,文章能不能发表,基金申请能不能成功,最基本的东西不是同行评议,而是自己研究的质量和能说服人的表述。
黄庆原文-2007-10-27: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980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