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访问佛罗伦萨有些时间了,但除了在《经典》博文中放了几张照片外,还真没有时间来回味这段旅程。和朋友聊天,说你去了佛罗伦萨,该写点什么。但他显然在酝酿一个大题目,或者系列感想,不肯随意发言,怕浪费了好题目。我就先发为快,不去发掘那些深邃的文化了,算作“后随想”。折腾这篇东西出来,除了怕忘却经历的事情,记录一下,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个下午刚好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停电了。这就意味着没有了网络。没有了网络,人除了用电脑中剩下的电写博文,还能干些什么呢?其次。因为停电前,把一篇Nature Article的清样修改完毕寄出,人都有要吐的感觉,再不出来透一口气,有点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生活,对不起老天。于是按吃货的习惯,散写一段散心,也抛砖引玉,期待某人的大作。
对于欧洲的老城,我是比较喜欢他们保护得很好的老建筑,更不要说那些艺术品。在中国的众多古迹中,我更喜欢明陵那样的朴实,而不喜欢西安古城墙上的现代噱头。我希望明陵原样能得到更多的保护,而西安古城墙上的花哨不要再扩展了。毕竟文化内容的东西,并非是以挣钱为目的的。每一代人正确的选择,是把前人留下的东西保护好,并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不要把它们当作摇钱树来对待。在人类万年的文化进程中,那些东西是唯一的。看今天的北京,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东西了,让人遗憾。佛罗伦萨这样留有很古老建筑的城市,值得去看看,看了也很能理解为什么世界历史中会发生的一些事情。
要把对佛罗伦萨的观感写成文字,不得不提一下徐志摩同学。先前李白游黄鹤楼时,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么谦虚的先人,让我们后人有样学样,不敢对前人说三道四,说也只能是恭维几句。差不多90年前,徐志摩按意大利文Firenze,把我们现在按拉丁语Florentia或英文Florence翻译的佛罗伦萨,译为“翡冷翠”。坦率地说,这个名字我是不喜欢的,总觉得有点小家碧玉,让译者显出点“娘”味,但我又没有发现更好的翻译,让它显得更Man一点。用佛罗伦萨这个音译的中性名字,我觉得比较好。徐志摩当年曾经写下《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山居闲话》两篇文字。很多后人解读这些文字时,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有,骨头里面找鸡蛋的也有,累死也在所不惜。我见到佛罗伦萨后,再读这两篇文字,就有了些不同的感想。我觉得徐志摩的文字,对佛罗伦萨的介绍和理解都十分的肤浅。恐怕是时代的差别,加上个性的使然,让我觉得徐先生志摩同学的文字,除了煽情,没有真实的生活感悟。他的两篇文字,通篇都在讲自己的心情和感想,和翡冷翠没有什么关系。文字中缺乏实地感受,即使到苏杭转一圈,也可以发同样的感想,写同样的句子。这样的文字,让我怀疑他是否真的去过“翡冷翠”。要表达自己到此一游过,能不能提一下大卫雕像,维纳斯的诞生,圣母百花大教堂,海神喷泉,老桥,冷榨橄榄油,50年陈的醋,冷切火腿,特色大牛排,牛肚包…?哈哈,对不起,吃货的分析,也就这样的层次,说多就露馅了,您不用费力气砸砖。
此外,徐同学当年好像也是很孤独、郁闷。所以他写到:“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轻的女伴,那是最危险最专制不过的旅伴,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感觉这种写法比较酸,也比较恶毒。猜想徐同学当时孤身一人在外游荡,只好这样写罢了。如果有陆、林某某在身边,一起游山玩水,又会是另外一种说法了,写出来肯定也会很煽情,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历史没有如果二字。过去的事,就不去多翻。徐同学和我大概都到过老桥,这座当年纳粹德国撤退时唯一没有炸毁的桥,让我能站在同一个桥头上看河水流淌。远隔近百年时间相望,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自己的关键词,毕竟时代不一样了。要是我现在写诗,会有下面的内容:
老佛
怎么还不维修老桥
上面虽然不再卖肉
但还在卖货
好像还有山寨货
你不觉得丢人现眼吗
现在的世界
不是老佛为大的时候了
随便你怎么着都行
好在我不是诗人,也就不用去烦心较真了。上面的铺垫后,下面是我自己的世俗故事。
当年我们坐火车从威尼斯到佛罗伦萨,拉了行李去车站,还有两个钟头的时间。我们坐在车站等车,喝水的瓶子里,装了几口剩下的威士忌,等车、写博、喝酒,看眼前旅行者来来往往。然后上了下午4.25开的车,好像是欧洲之星,车号Frecciargento9443。车很空,开动过程中,感觉比国内的高铁颠簸许多,车身甚至有点震动。写到这儿觉得有点滑稽,“车身甚至有点震动”一说,按现在的观点,显得有点不正经,就算感觉到欧洲之星震了我一回吧。欧洲的火车,和中国的高铁相比,显得老气,但真要比,纽约地铁更是老年痴呆晚期。我们那趟车,半路上出了点问题,停了好一会儿,本来该六点半到佛罗伦萨的车,耽搁了一个多钟头才到。拉着行李到旅馆的路又走得不是很顺利,到了旅馆的广场已经8点过了。旅馆在广场的一栋大楼内,我们找了半天才找到。楼的大门关着,我们按B&B旅馆的门铃,没有人答应,给楼里打电话,也没有人接。我们有点慌了,这个钟点,要是旅馆没法住,再去现找就麻烦了。找周围的人问,围着楼转一圈,都没有什么好的回答,还是回到这个地方。直到有楼里的居住者开门进去,也让我们进去了。这个楼里,居民、商业店铺、写字楼大概是混在一起的。
拎着箱子上楼,在有旅馆名字的门口敲门,敲了半天,没有一点声音。正在我们觉得不知该怎么办时,管理旅馆的小伙来了,说了半天对不起。因为我们车晚了,他等了很久,又给我们电话,但我们的电话都不是意大利电信系统的,我们没有接到。他觉得我们可能不会来了,这笔生意就此黄掉,没想到我们几个还真来了。这个小伙子很殷勤地给我们介绍旅馆,翘着兰花手指,说话有点凤姐的声音,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没想到啊没想到,佛罗伦萨,你当年文艺复兴是怎么起来的?意大利人怎么也这么“娘”,我都有点受不‘鸟’了。后来参观景点时,看见那些右手提剑,左手提着砍下人头的雕塑,感觉现代的意大利人,除了西西里岛还有点故事,让我不敢去玩以外,别的故事也只能在记忆中才能找到了,比如说古罗马的斗兽场,比如说庞贝古城,比如说我想再去一次的苏连托。
由于我们找旅馆的过程把我们弄得心情有点低,住进房间后,感觉也不饿,就出去买了两种生切的火腿,水和葡萄酒等,随便吃了点凑合了一晚。第二天早起,用旅馆给的免费早餐券,到附近一家滚石餐厅去吃了点早餐。一杯果汁,一杯咖啡,一个羊角面包,一块pizza,意大利式的早餐,把人吃得那个叫撑。吃完我们去乌菲齐美术馆去参观,里面的内容就没法细说了,每个展品都有自己的故事,说不完的。然后到美术馆后面沿河走,穿过河上的老桥,到碧提宮和波波里花园参观。在花园中还摘了人家一个黄了但还没有熟的橘子来吃,酸死了。当然要去看我们住宿附近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排队去教堂博物馆,进去后爬楼梯,旋转上升,把人累得够呛。教堂顶部的绘画很精彩,天堂之窗。到了顶楼可以在外面看佛罗伦萨城区。这时太阳刚落山,街灯开始亮了,太阳的余晖还在天空中留着,甚至可以见到我们投宿旅馆前的广场,这个城看上去就更有了点意思。下了塔楼,我们去吃佛罗伦萨的大牛排,是当地的特色菜式。我们去了一个小店,在一个有点名气的叫“杂杂”(ZaZa)的饭店边附近。我们没有去“杂杂”,据说它比较宰人。作为一个普世的规律,游人多而宰人的店家里,东西都不会地道。我们去的小店,也很了得。首先意大利人吃饭很讲究,晚饭通常在七点半后吃,我们7点20到,人家还没有开门。后来看我们可怜,放我们进去了,让我们觉得像是饿了饭的人。点的菜中,当然有一客牛排,1.3公斤,60几欧,而且不容分辨就端上来了,端上来什么吃什么。那块肉之大,让我深深吸了口气,也比我想要的要生了那么百分之N,但我可以接受。当然,和我同行的人更是吃货,吃得比我都多。还有烤的蔬菜,看上去不错,佐餐的酒也不错,还有一个汤,吃得我有点撑。但吃撑的感觉,总是比饥饿的感觉要好点。和每次吃了肉一样,当时我又发感想了:妈呀,这一顿肉,下乡时我半年都吃不到这么多。这种感想太不合时宜了,但还是忍不住要发。
第二天跑到学院博物馆看大卫雕像,我是很兴奋、很珍惜的,已经等了很久了。看了下来,很有感概,但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看到大卫像,因为对他有点审美疲劳了。我比较欣赏的,是大卫像旁边的几尊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奴隶”石雕像。这些未完成的雕像,曾经被扔在荒野里无人问津。现在在展览馆的灯光下,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岩石中,一部分人型已经出现,虽然不完美,但体现了一个变得完美的过程。一点一点凿出来的人形,让观者能理解,那些肌肉丰满的人体雕塑,是如何以雕刻者的想法和手法,从这些冰冷狰狞的石块中走出来的。对我来说,过程,见到这个过程比见到一个完美的结果要重要。何况,大卫雕像这个结果,并不完美。我在大厅中就看出来了,更不用说那些专门去研究他的人。学院博物馆的展品不多,但她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展品。
记得那天中午我们跑到一个广场,专门去买当地特别的小吃牛肚包。发现那居然就是一小篷车,和纽约街头卖热狗的摊子差不多,或者是北京夜市上一家卖麻辣烫的铺子。那家做的牛肚包,比较接近中餐的口味,相当的好吃,所以有华语世界的粉丝画了漫画,用中文写了菜单,挂在摊子前,看着很亲切,让我觉得我也有对吃发言的权利了。牛肚包就是在面包间,夹上店家自己卤制的、煮得很烂的、现场切碎了的牛肚。还可以加辣椒,嗨哟,口水出来了。除了牛肚包,小摊中还有牛百叶,牛头肉,等等,可以夹面包,也可以单买一盒来吃。我们买了吃的,顺路拎点啤酒,在附近一座教堂台阶上坐下,有主的恩准,太阳的温暖,加上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牛肚包味道真好,安逸得很。日落的时候,在河边拍了几张长曝光的老桥照片。然后在一家小店要了些生切火腿、肉肠拼盘,加上一个汤,一个葡萄酒炖的牛肉,吃饭前需要先喝葡萄酒。这是意大利人餐前的开胃菜,这一档过了后,他们会换一家正式的餐厅开始吃晚饭。但此时的我,已经很饱了。并且意识到,从饮食上看,欧洲人和亚洲人,文化上真的有很大的差别,从吃的东西上就可以看出来。吃肉吃素的差别,造成的后果和历史,就不是我能讲清楚的了。
对不起,尽说吃了,文艺复兴及其意义留给别人说吧,或者以后有时间再说,或者不说也无所谓。好在我有照片,不用多码字了,发几张照片,到此一游,也算是见过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了,并且在那里吃过不止一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