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从鲁迅《人之历史》看民国初的科普 精选

已有 13924 次阅读 2011-3-27 03:09 |个人分类:胡适鲁迅|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鲁迅, 历史

            《鲁迅全集》有很多版本,我有两个,一是1973年版,一是2005年版。两版都是简体文字,但73年版的文集是竖排,05年版是横排。因为排版的关系,同样内容的文字,读起来有一个本质的差别。竖排文字,读起来总是点头:对、对、对。横排文字读起来总是摇头:错、错、错。我经常把这两版换来换去的读,以期获得某种平衡。

            73年版中,有一个蔡元培先生写的序。蔡先生比鲁迅先生年纪大,但却为鲁迅文集写序,有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怅。我觉得那个序写得很好,从一个知识分子的眼光,不带政治色彩,对鲁迅的学术贡献做了简要而切实地评价。73年正是文革当中,出鲁迅的文集能用蔡元培的序, 尤其难得。05年版的全集中,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了蔡元培的序。05年版中有些内容,是73年版所没有的。比如两版中的第一篇文章,都是《人之历史》,05年版中,有一张图(如下)是73年版没有的。 蔡元培先生曾提到鲁迅的美术功底,但除了鲁迅日记中的非正式图、素描、木刻等,他正式发表的文字中,带图的文章不多见。

            鲁迅早期的一些文字,使用的是文言文。内容常常是介绍一些国外科学、文学方面的东西。他那时写的一些文章,通常都比较长。按他自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法,是为了能多收几个稿费。 从写下《狂人日记》后,进入文学创作时期,以后就愈发不可收拾。再以后,更是纯以杂文针砭时事,短小却更有了力度。

            《人之历史》当然是讲人类的进化(演化)历史。但在文章中,涉及人类进化的内容很少。尽管鲁迅学过医,在这篇文章中,他也没有涉及到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 这篇文章,从林奈(林那),拉马克(兰麻克) 居维叶( 寇伟) 华莱士(华累斯),达尔文,鲁迅把生物进化学说的思路发展归纳了一下,然后进入黑格尔的系统发育(种族生学),讲人类的发生学,介绍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关系,到提到爪哇猿人化石为止。最后感叹:“故有生无生二界,且日益近接,终不能分,无生物之转有生,成不易之真理,十九世纪末学术之足惊怖,有如是也。”

            他涉及的几乎所有内容,在他之前都有人翻译和介绍过,比如林奈的双名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等。但他在文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解释,叙述得很有条理,介绍了各个学说中的基本要点,是一种典型的科普。从这样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到一些当时科学的状况,从基本的术语、概念以及解释,到国人对外来思想的不同认识和对待。比如,林奈的 Systema Naturae, 现在通常译为《自然系统》,但鲁迅把它译为《天物系统论》。这和严复的“天演”一词的用法类似,以传统的文言文,用“天”来对应“自然”。这和我们现在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已经有了差别,可以体会到语言的演变。

            这篇文章发表于辛亥革命或民国前的1907年,离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隔了有11年。可以看出他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喜欢“骂人”的。这样的文章,是一个例子,说明那时科学知识的传播,很多是通过“文人”来进行的,而不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究其原因,我想一是“文人”需要写,才能煮字疗饥。其次,那时的一些文人,多少也有些自然科学的背景。鲁迅最初是学理工的,以后学了一段时间的医学,习文是他最后的归属。因为自己的知识背景,写点有关自然科学的东西,比较顺手。他们这些人最先接触到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播这些知识,既要有市场,也要作者愿意去写。愿意写,大概是因为所传播的内容,是作者认可、认为对读者有好处的东西。让天子脚下的臣民,知道人在自然界的存在,总有些启蒙的作用。

            这样的科普文章,也从一个角度,说明“科学”这样的西方观念,当初是怎么植入中国文化中的。科学在西方是一种体系、方法、思想。但到了中国,有被解释为数理化天地生等“分科之学”,或被人格化成了“先生”,站在那里,十分了得。中国文化中,对先生是不能不敬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求真需要怀疑和批判,但谁要怀疑科学这样的老师,就显得离经叛道了。尽管从民族、国家的强大到对文明的贡献,都需要去追求科学,但从一开始,科学的致用之形被接纳,而求真之神却被忽略,或者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懵懵懂懂,一直到今天。

 

(图来自于《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426702.html

上一篇:南国月亮和超级月亮
下一篇:天光云影水粼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42 赵祺 武夷山 陈学雷 王安邦 肖重发 黄晓磊 金小伟 阎建民 张钫 吉宗祥 谢鑫 张婷婷 刘用生 钟炳 傅云义 吕乃基 王力 何士刚 苗元华 朱志敏 杨秀海 陈湘明 陈绥阳 寸玉鹏 赫英 刘立 王桂颖 余昕 李谦 刘艳红 胡晓佳 吴吉良 柏舟 武京治 李晓明 孙永昌 张珑 曹小晶 汤代明 赵凤光 small03 侯振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