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到南极去看冰 精选

已有 7706 次阅读 2011-3-15 04:41 |个人分类:南极回放|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南极



           
2011
29号从纽约飞迈阿密,SantiagoPunta Arenas214号上船,313号回到PA,是我第一次到南极大陆去工作的经历。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工作区在南极大陆的边缘,离极地还很远,但还是体会到了些南极大陆的风光。我过去的野外工作,除了西藏,绝大部分都在戈壁滩上跑。热和干旱,是戈壁滩的两个特征。南极的野外,情况刚好相反,冷和湿是它的特点。后来还发现,风大也是一个事前没有充分预料到的特点,比寒冷更难对付。我很幸运,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体会两种截然不同的野外生活,更不用说这些地区在自然风光和科学上的不同内容。

            我到南极大陆去,并不是真要去看冰,而是要看岩石,所以不会去更南边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地方。我们去的是南极大陆半岛周边的一些岛屿。这个半岛,阿根廷、智利和大英帝国,都宣称为自己的领土。这里是南极大陆的边缘,比较靠北,或者说较为接近赤道,气候相对比较暖和。夏天时,有些岛屿上覆盖的冰雪会融化,露出一些岩石,能让人见到南极大陆冰雪下的“一斑”,并从其中了解一些大陆的地质历史。

            从智利去南极大陆,首先得过著名的Drake海域。这个连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海洋通道,以波涛汹涌著名,人在船上就像被摇汤圆一样,摇上四、五天,昏天黑地,吐得一塌糊涂。过了这个海域,就可以感到气温明显降低,海风刺骨的凉。海水的颜色变得很特别,蓝色中带点瓦灰,非常的漂亮,又有些不能言传的神秘感。毕竟是在南极地区,见到最多的还是冰雪。刚开始看见远处小岛上的冰川、海面上一块浮冰,首次到这里来的人都很激动,赶紧拍照,嚷嚷,高兴。后来冰川的景色越来越多,浮冰越来越大,大到好几个足球场或更大,拍照拍得卡满手软,赶紧删掉很多前面拍的小冰块照,人也安静下来了,等待前面出现更精彩的。船在浮冰中慢速前进,规避大型的冰山,但不停地和小冰块碰撞,发出哐哐的声响。那种阵仗,不能不让人想起“泰坦尼号”这个电影。后来上了岛,见到退潮后留在海滩上的冰块,才意识到,那些小冰块,其实也相当的大,成吨的冰块不在少数。所以船得慢慢开,否则被冰块撞出一窟窿来,麻烦就大了。

            我们工作的地点,就在南极半岛一望无边的巨大冰川边上,云天冰川连成一色。到处可见的冰川,看似凝固在那里,一点都不动,实际上在重力作用下,冰川缓慢地在移动。 那种沉默的流动,体现着一种巨大而坚忍的力量,在坚硬的岩石上,时间的逝去中,不停地塑造着这里的地形地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环境。 偶尔发出巨大的声响,会吓人一跳。那种冰川断裂垮塌的声音,在静静的冰谷中回响,深邃久远,震撼人心。

            到了南极大陆,不仅要看南极冰,还要尝南极冰。从漂到营地附近岸边的冰块上,用冰镐凿下一陀,二、三十斤,扛回营地,敲下一块扔进嘴里,嚼起来纯净、冰凉、坚硬、脆,没有冰箱冰的怪味。这些冰,多了不敢说,少说也是上千年。随着冰川的移动、崩塌、漂移,这些陈年老冰到了我们嘴里。千年前形成的南极冰,还没有工业社会的尘埃,绝对的原生态。杯子里倒上点威士忌,装些老冰碎块,哗哗摇两下,品尝一口,味道绝佳。

            南极冰雪形成的各种景色,多样,壮观,漂亮。 但在那些冰川边上搭帐篷,住上一二十天,却是不容易的。每天都在帐篷中零度左右的气温中起床,在刺骨的冰水中刷牙洗脸;或者流水冻住后,没法刷牙洗脸。背着沉重的包,在满是尖锐岩石块或者坚硬的永冻土山坡上走路爬山。汗湿透了的内衣,从来就没有干过。有时要顶着50-60节的风走路,人得小心移动,不时要蹲下或趴在地上,否则会被风吹得摔跟斗。我们也有人被风吹翻摔倒,把手弄伤。对付这里的寒冷和瞬息变幻的天气,不是件容易事,更不是舒服的事。我们八人中,有三人冻得有些感冒,我很幸运,没有出大毛病。那种环境中,人不得不意识到,要真正体会南极冰雪之美,知道一点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

            曾经期盼着到南边去看冰,现在看到了、尝到了,仍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那些壮观的景色,让我深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更让我体会到,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成长、拓荒、探索的历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很多事情,不去经历,永远也难理解。拍了许多照片,删了许多照片,留下了许多照片;写了很多的文字,记了许多的感想。以后有时间,用互联网时代的心情,再慢慢去回忆那块地球上“最后的处女地”,以及自己在那里呆过的一段时光。对于在城市里住惯的我,这样的日子看上去很辛苦,也确实不容易,但和早年探险南极的人们经历的日子、以及在那里丢掉的性命相比,我们几乎就是到那里去度假。

            先写几个字,贴几张照片,收拾一下这块久荒了的自留地。我在回程中,船上的主厨,一位菲律宾老者告诉我,日本地震了,担心菲律宾会不会受到地震引起的海啸波及。我当时在不可救药的晕船中,一直也不清楚这件事有多严重。上岸能上网后,才知道是个严重的灾害:地震、余震、海啸、核电站问题,等等。向地震中受难的人表示哀悼,也祝愿在日本的博友一切平安。最后, 一些博友在这段时间中加我为好友,因为不能上网,迟复为歉。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422470.html

上一篇:投稿《自然》的纠结
下一篇:南国月亮和超级月亮
收藏 IP: 68.36.2.*| 热度|

62 袁贤讯 赫英 陈湘明 吴飞鹏 杨秀海 吕喆 李学宽 武京治 许培扬 刘用生 鲍海飞 钟炳 刘博 吉宗祥 周华 金小伟 曹广福 张婷婷 郑永军 余昕 梁建华 黄晓磊 王海辉 朱志敏 傅云义 高建国 武夷山 高大海 傅蕴德 陈学雷 王力 王号 柏舟 王德华 杨学祥 陈绥阳 王琛柱 张玉秀 何士刚 肖重发 熊李虎 齐霁 赵凤光 齐伟 马磊 梁进 侯成亚 王安邦 吴吉良 任胜利 张珑 杨正瓴 杨月琴 王桂颖 黄锦芳 马峥 曹小晶 任国鹏 邓旭坤 geowk tuner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6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