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读申请博士和博士后的推荐信 精选

已有 57173 次阅读 2017-2-5 07:34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研究生招生

    一年一度的招生季,正在进行中。各个学校为了收到好学生,都把招生的时间订到早和恰到好处,为了招到好学生。筛选下来,最后大家的截止日期都差不多。最终的结果,就是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靠自己的名气,奖学金数量,以及学生基于自我利益的判断来选择。我们这儿基本上是5-6%的录取率,和很多常春藤学校差不多。

   在筛选学生(博士候选人,博士后)的过程中,读推荐信,是一件很讲究(或者说很tricky)的事情。比如我今年接触到的100多个申请,每个申请三封推荐信,累计下来就是300多封信。怎么去读? 对我来说,读一封信,简单点的读法得用5分钟,加上点基本的考虑和判断,有时还需要回去再读一遍或者两遍,时间会更长。计算一下,那起码就是25个小时的工作量,或者更多。但人们通常不会这样读信,会有选择的读。但即使有选择的读,也会很费时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很多的原因。举个例子,在推荐信中会有出现两极现象,让人纠结。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了解学生,只能依赖他们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研究的经历、发表的文章、以后要做什么研究、以及在表述自己想法的写作表达上初步了解学生。推荐信对于是否决定面试一个学生,有很大的作用。好办的情况,是推荐信一致的好评,或者一致的坏评(这个比较少见)。麻烦的是推荐信出现矛盾,比如下面的两张图中的情况,两个推荐人对同一个学生的评估(ranking)有很大差别,给人一种矛盾的信息。通常,读推荐信时,首先会看是谁写的信,这个和信誉有关;有些人已经有口碑,很少说人好话,所以Ta要说了好话,含金量会高一点。最重要的,还是看推荐信的内容,全心的推荐和应付的推荐,还是可以体会出来的。对于自己的学生,把好话说到家很容易,但难的是学生找到三个人,说同样的好话。当出现矛盾的推荐时,会严重影响一个学生的申请。

   在我们这儿,你要是在平均线上下,基本是没有戏的。这个例子中,第二个评估比较负面,尤其那个ranking是很少见到的。我把这个弄出来,也是给关心的学生一个实例,人们到底在看什么东西来评判一个学生质量。让我疑惑的是,在伴随的推荐信中,写推荐信的人并没有对Ta的评估做出相关的解释。那么,根据其它方面的信息,我们有理由怀疑那个评估是否真的有道理。真要把一个学生评到那个程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说一个人好不容易,说一个人不好,也不容易,你要有足够的理由。一封信会影响到一个年轻人的一辈子。不要假设读信的人都是傻瓜,你说好就好,你说坏就坏。一封信有没有道理,读信的人会有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无论你说好说坏,要有充分的道理。毕竟,我们很关注在起步的地方,不要做错任何事情,它会影响到年轻人一生的追求,也影响到科学如何往前延伸。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读信的人,有没有花时间去较真?不要让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坦白地说,读推荐信对我是件难以讲明白的事,有时我会很粗糙,有时我会很认真,多少会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从自己累了的身体原因,到受到别人的影响,毕竟是个凡人。我庆幸的一点是,上一轮的招生中,我们招生委员会经过面谈和几轮讨论,最后七个人投票下来,和我的排序100%吻合,委员会中的同事就开玩笑说,我们都不用管算了,交给孟就好了。我也笑说,我经常给人算命。实际的情况,是我比较认真的读了推荐信和其它资料。在大家都相对客观的评审中,趋同是可以期盼的,并不是我会算命。现在我不在招生委员会中了,因为按规定我们要轮换,但我还是在读推荐信,并且给我的评语,尽管不用那么认真,或者没有那么多影响力,但我会客观地去说好与不好,这也会花很多时间。我常想,如果我是申请的学生,我多么希望有人能关注我的申请,不管成还是不成,至少有人认真读一下我的申请和有关的内容,去理解一下我的想法。所有的申请内容中,最让申请者无法预料的,就是推荐信了。对于推荐信,按法律规定,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保留或者放弃追索原推荐信的权利,这个规定会对写信的人有些约束,万一你胡说八道了,学生有讨公道的途径。尽管我还没有碰到过学生回来较真,把自己的落选归结到推荐信上。但这些弹性,在对于写和读推荐信的人来说,多少还是会有些约束的,不能胡说八道。自己的经验告诉我,说天说地说到底,一个人成与不成,最终得靠自己的努力;所有的一切,和推荐信、考试分数相关,但关系不大。别人给你一个机会,可能成功了你,也可能毁了你,看你自己的选择。难就难在你不会算命,你要相信一个人在帮你,或者在害你,你怎么判断?当你在找人写推荐信时,还是要仔细考虑。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人选给你写推荐信,在现有体制下,你成功的可能性会受到影响,除非你在别的方面,能够充分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也有人不在乎这些东西,比如比尔-盖兹和马云,去你妈的推荐信,我就不读博士了,你怎么着?所有的人都可以拿自己的一生去赌一把,如果你足够的聪明和幸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031602.html

上一篇:另类的春晚
下一篇:十年科学网
收藏 IP: 74.105.197.*| 热度|

35 武夷山 钟炳 蔡小宁 张纯洁 张珑 张士宏 刘立 李颖业 吴明火 张海权 梁洪泽 沈友明 刘晓军 杨绪洪 郭战胜 吕洪波 翟文宝 乔中东 王兴民 陈楷翰 陆绮 周浙昆 鲍海飞 张丽娜 黄仁勇 王春艳 王海冰 杨正瓴 陈湘明 苏德辰 zheyou20 gistian aliala qs3311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