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m

博文

“帽子”无过,原始创新乏力问题在于评价标准

已有 16737 次阅读 2018-8-23 15: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了陈立群老师的博文帽子”系列谈:美国后(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30667.html ),感觉有几句话想说。个人认为,对于国内科技界广为诟病的“帽子”问题,不能简单的从“美国也有帽子”,所以得到“我们的帽子没问题”这样的结论。这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比较对改变我国目前恶劣的科研生态是不严肃的。下面我想谈两个问题。

    1.“帽子”本来就不是中国学术界的发明,而是完全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我们国家把“学部委员”的帽子改为“院士”帽子,是根据英、美、法、俄、日等国的做法(1988年3月,41名人大代表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建议学习国外科技发达国家建立院士制度。11月,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该提案)。“长江学者”等帽子也是模仿国外由各种基金会或个人捐赠设立的各类帽子的做法。所以,并不是我们的帽子学界成熟国家也有,而是我们的帽子就是和人家学来的。

    2.“帽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出问题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帽子”是怎么评出来的(不看原始创新,主要靠论文“数数”)?二是“帽子”评完后形成的以“帽子”群体为核心的学术霸权问题。

    因此,简单的做“帽子”形式上的比较,对目前国内科技界乱象丛生、创新乏力的状况是没有意义的,应该从学术生态的角度反省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切实找到为什么形式上我们完全模仿国外发达国家了,但实质上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此帽子”非“彼帽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90-1130694.html

上一篇:为什么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跟风论文价值也不高?
下一篇:教育部清理“五唯”专项行动后,我们高校教师该怎么办?
收藏 IP: 124.93.197.*| 热度|

20 黄仁勇 王庆浩 檀成龙 杨正瓴 黄玉源 张成岗 秦四清 孙志鸿 徐耀 黄永义 徐晓龙 高友鹤 陈贤泽 安海龙 彭振华 徐绍辉 陈兴峰 晏成和 施树明 胡文兵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