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hongq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hongqi

博文

关于co-citation的求证

已有 4263 次阅读 2013-6-8 11: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写了一篇paper,paper中论述cocitation时,写道"The approach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Small in 1974",在同行评审时,有个专家指出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并给出了文献共被引概念最早于1973年由前苏联情报学家依林娜马沙科娃和美国情报学家亨利斯莫(Henry Small)分别提出”这个观点。一方面对专家的认真细致表示钦佩和感谢,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粗心深感懊悔。

   为了求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我检索了一下文献,发现以下几篇中文文献持有这种观点:“文献共被引概念最早于1973年由前苏联情报学家依林娜马沙科娃和美国情报学家亨利斯莫(Henry Small)分别提出

(1)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 25(z1),其观点来源于“Paradigms, Citations, and Maps of Science:A Personal History”是Henry Small的一篇文章,但文章中并没有这种观点,见下文说明。

(2)国际排球科研演进历史,杨东亮,陈炜烨 -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4期。没有标明来源文献

(3)还有一篇文献“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代表人物和学术团体思想的可视化探析——基于《HigherEducation》等8种SSCI期刊作者共被引的分析”,潘黎,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6期,我这边拿不到全文,所以不知其观点从何而来。

(4)另外一篇文献,是硕士学位论文,幼儿教育软件理论演进与前沿热点可视化研究,陈升远, 2012 - 河南大学:教育技术学。该论文第6页有如下观点:“文献共被引概念于1971年和1973年分别由前苏联情报学家依林娜·马沙科娃(Schiminovich,“bibliographic coupling”,1971)和美国情报学家亨利·斯莫(Henry Small,“cocitation ”, 1973)提出。”,但并没有注明参考文献。从名字上看,Schiminovich并不是依林娜·马沙科娃,所以这篇文献的说法也不可靠。从其它途径查到依林娜·马沙科娃的英文应为“IRINA V. MARSHAKOVAGoogle 学术数据库中查找,发现依林娜·马沙科娃在1973年发表的文章为“Bibliographic coupling system based onreferences”、” Document coupling system based on references taken from ScienceCitation Index”,从名字看,依然是“bibliographic coupling”提法,但我这边拿不到全文,无法进一步证实。

 

Small在“Paradigms, Citations, and Maps ofScience:A Personal History”提到,“Bibliographic coupling”这个观点是Kessler, M.M. (1963)在文章“ Bibliographiccoupling between scientific papers”中提出的。下面是Small在文中的原话:

Clearly, citation data provided a uniquemechanism forestablishing consensual connections,whether through Garfield’s (Garfield, Shar,& Torpie, 1964)historiographs, Kessler’s (1963) bibliographiccoupling(Schiminovich, 1971), or cocitation (Small, 1973).

Small的意思可能是,“Bibliographic coupling”是Kessler提出的,而Schiminovich1971年的论文中使用了这个说法。这是Schiminovich, S. (1971)的论文名字: Automaticclassification and retrieval of documents by means of a bibliographic patterndiscovery algorithm.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6, 417–435. 这篇文献我也没有拿到全文,所以也无从考证。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cocitation是1973年Small提出的。即便如此,因为时间成本和资源拥有难题,我也对这个结论没有十分的自信,希望对此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大牛们进一步指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603-697652.html


下一篇:分类指标准确率(Precision)和正确率(Accuracy)的区别
收藏 IP: 168.160.24.*| 热度|

1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