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瓷之色——阅读笔记

已有 1537 次阅读 2021-1-30 11:39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瓷之色
【 作 者 】马未都
【 ISBN 】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笔记

在陶瓷的历史上,无论陶瓷釉色创造出多少种颜色,白色无疑是最早的追求。白瓷是在青瓷基础上提纯,去掉铁及杂质,使之纯粹起来。 


唐三彩属低温釉陶,色泽绚丽,仅为死者服务,古人重葬,不求朴素,求鲜艳,求热烈,求繁缛,求地下仍是一个人间。
唐代是一个张扬的时代,不追求收敛,唐诗中的名篇大都浪漫豪放,集中体现唐人的生存哲学。
而白瓷与之背道而驰,一副文静修练的样子。 


多贵重的东西,只要具备商品价值,早晚它会进入民间普及,经济力量之大甚至可能改变政治格局。 


元代尚白绝非偶然。马背民族看惯了蓝天白云,心胸开阔,受不了半点委琐。以白为吉在元人生活中处处体现。 


德化白瓷对西方人产生过巨大影响,十七、十八世纪,至少有几千万件德化白瓷运往欧洲各国,艺术与实用。当两者结合在一起各显神通之日,正是中国陶瓷感动世界之时。 


古人长久地观察自然中的白,天上的白云,飘落的白雪,盛开的白花,千姿百态,都为古人追求陶瓷之白出示了标准。这一标准本是天赐之色,上苍赐予。 


某种意义上说,黑色实际不是颜色,是一切颜色的尽头。作为底色,除刀刻竹划以外,描绘表现内容力不从心,故用其捏塑形象者亦常见。尤其瓷枕,人物牵狮枕、双狮枕都是能窥见民闻利用黑釉所长的实物。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黑陶之黑明显是早期文明的刻意追求,渗炭技术的运用让黑陶纯黑,使陶瓷文明的颜色门类有了发韧之作。但瓷器则不然,在无意时,黑色对古人是一种无奈,从某种意义讲,摆脱这种黑暗曾是古人的目标;在有意时,古人将黑运用得游刃,让黑中生有层次,让黑作为其他一切釉色的基准线;白是起点,黑是终点。 


青色是自然界中最为悦目的颜色,不矫揉造作,不分地域地广泛存在。青色专注地反映着自然界中的勃勃生机,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地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古人饮酒显然比今人重视仪式,南北朝之后,酒杯渐呈杯型,单手即可执杯,而羽觞必须双手执杯,可见古之饮酒的礼仪感,酒文化的衰落从耳杯的执法便能一目了然。 


北宋之青呈真绿色,绿得正宗;到了南宋,粉青和梅子青将其青色大大美化,与生活拉开了距离,距离产生美;进入元朝,龙泉又渐渐回头,由青变绿,越来越绿,让绿最终成为足色。凡事走到头了,也就该歇了。 


粉青是一种妩媚的感觉,背离了青釉的初衷,在青与白之间,暧昧地表达青,正是粉青的高明之处。理论上讲,艺术表达切记暧昧,表达一定要明确,暧昧本是艺术表达内容时的致命缺陷,可中国工匠偶尔烧成这一品种,一个“粉”字,将不可能变得可能,将青色装扮得羞羞答答,为青釉的漫长历史画上了舒缓的最后一笔,充满诗意。 


颜色上升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古人在不自觉中完成的。当古人发现瓷器不仅仅是使用的器皿时,艺术的魅力就从中闪现了出来。在自然的混沌中,一缕青翠常使人赏心悦目,这种觉醒就是青瓷艺术的先驱。 


蓝釉的出现显然来自一支外来的力量,中国早期传统文化对蓝的认识有很大局限。当西域的驼铃声由远及近的传来,为中华民族不仅带来美妙的声音,还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因为有启迪,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成功;中国陶瓷美学的成功其实正是来源于古人襟怀的开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陶瓷发明之初,古人的潜意识里是要摆脱自然属性,人工之器的精髓就在于此。古人将泥土制成器,沉浸在人工的欢乐之中,这一过程历经数千年。忽然有一天,古人面对成熟的瓷器突发奇想,让陶瓷返璞归真,模仿一下自然状态。这就是绞胎陶瓷的出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749-1269729.html

上一篇:越读者——阅读笔记
下一篇:基业长青——阅读笔记
收藏 IP: 114.251.2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