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像铁打的兵营,实验室似流水的兵。潮起潮落,此兴彼衰实乃美国大学之常态。
新实验室开张通常是喜事不必多说,关门的理由则各有不同。主动关门的多为喜剧谢幕:有PI功德圆满退休的;有转战它校另谋高就的;有放弃学术去公司挣钱的;有兴趣改变重学新专业的……。被动关门则悲剧者居多:有研究基金断链无以为继的;有实验室违反规章制度被关门的;有领军人物骤然去逝的……,大学院系同事们遇喜则贺之遇悲则慰之助之,或喜或悲,皆成历史。
但诡异的是有一种关门静悄悄,知晓者寥寥。不几日,整个实验室如海市蜃楼般消失的无影无踪。惊愕之余,大家不约而同猜到——此实验室因为学术不端被惩处了。虽然细节非经历者不得知,可被处分的结果还是会在小范围告知的。
数年前有一实验室PI是位临床医学专家姑且称A教授,他平日忙于临床看病做手术,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一位资深博后和几位技术员在做。每回听汇报都说实验进展顺利, A教授高兴之余,对他们信任有加,前后文章也出了不少。然而,没多久有人投文给杂志主编,认为他们的文章有问题。A教授收到编辑提出疑问信后,开始不以为然。为了回答疑问,他找来博后和几位技术员要原始资料核对,这一查不打紧,做假编数据的谎言一下兜出来了。原来那位博后根本没有认真工作,还教技术员编数据说假话。A教授傻眼了,他没想到自己奋斗一生竞成了位学术不端的PI,痛苦羞愧之余,他如实报告杂志撤稿,也向系里和学校报告,结果是实验室人员被开除,他自己辞职离开大学去某医院一心一意当医生了。了解A教授的人们谈起这事,都替他很惋惜,说他年轻时临床实验两头忙,研究成绩突出。可惜后来对实验室放松管理核查,听任手下人胡来以至断送了他曾经辉煌的学术生命。
另一个B教授却相反,他是工作狂,自信自负自傲,其特点是希望实验结果与他的想法符合,如果结果与其设想不符,不是怪研究生做错了,就是技术员有问题,再就是设备不对试剂不好,总之都是别人的问题。他实验室很多人因为受不了其脾气和霸道跑了,自然,能“活”下来就是会投其所好弄虚作假的人了。B教授喜欢这些会出“data”的人,他想要什么样结果这些人就能给他所想要的数据和图表。最终这些理想漂亮的“data”将他野心勃勃的学术梦想彻底毁灭,他们的实验室炫耀了一阵便因文章结果造假而消失的无影了。
还有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不远。某实验室一位印裔博士后向Science投了一篇写得不错的热门文章,经审查后被接受了。Science的文章一般从接受到发表很快,就在这短短时间差内,同事们向其教授C提出了疑问:“没见他做什么试验,怎么一下子有那么多那么漂亮的成果?It is too good to be true。”好在当导师的不糊涂,赶紧检查。只要是假的,骗外行容易,哄内行难。C教授从实验记录上很快确认实验结果有假,立马通知Science停止发表并撤稿。大家说幸亏发现的早一步,不然整个实验室有可能被撤销,PI也会万劫难逃了。
因为造假和学术不端而关门的实验室估计每个大学都有,而且不是一个两个,但一般来说很少引起新闻媒体报道,(新闻曝光的不是没有,实属少数)。为何美国对学术不端容忍度低,即处理比较严厉却曝光率低?我想可能有以下原因:
1)学术不端首先要负责的是PI,不论什么理由,即使自己主观上没造假,但实验室人造假就是PI的失职。当头儿的必须走人,自然树倒猢狲散,实验室关门就没什么客气可讲。
2)学术不端毕竟是丑闻,高调曝光不仅学校声誉有损,也不利于犯错人今后生存。在严格处理的同时也给犯错人留下尊严和活路。所以学校既要毫不手软地处理错误,也尽可能地保护犯错人的隐私。
3)还有个原因纯属本人臆断。每个学校对于学术不端处理都有一套严格程序,之所以实验室可以关门走的静悄悄,可能是被处理的人还有羞耻心,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下还敢喊冤叫屈打官司的极少;另外处理结果可能比较合理公平,悄悄走人与己与公均为最低损失。
总之,这就是该严的勿松,该保的勿弃,勿喊空口号,勿要唱高调,……
(善意提醒:上述故事均有人物原型,如您周围有类似故事那纯属巧合,请勿对号联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