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人情物理总相融 精选

已有 9751 次阅读 2022-3-25 08:49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按:这是笔者在《中国科学报》文化版所开“触史生情”专栏的第二篇文章,2022年3月25日。刊载时编辑选用了中科大X编辑提供的一张照片(感谢!),就是范老师物理随笔中的经典的那张坐姿照。这里更换了一张2014年他在淮南师范讲学时的照片。

a4e3e048-8825-47b5-b55f-5d24bb40c3d5.jpg

范洪义教授在授课,取自网络。 

      多年前,我读过天津大学力学系教授王振东的《诗情画意谈力学》(按:王老师在科学网的博客,点击),印象非常深刻。王教授用力学的视角去分析古代诗词描绘的自然现象,比如他用流体力学的知识阐释唐代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新奇又有说服力。

      像这样的科普书不好驾驭,因为它一方面需要作者熟悉诗词描写到的自然事物,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洞察与品鉴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较深厚的自然科学素养,才能像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使隐匿其中的自然规律显现出来。

      近几年,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范洪义的几本物理随笔,比如《物理感觉启蒙读本》《物理学家说文析理》,意境幽远、回味隽永,个别文章还会阐发一些人生的哲理,透露出一丝参悟天道的禅意。教科书上每次讲到多普勒效应,往往会提到火车站台的情形:火车驶进和驶离时鸣笛声的变化。这当然是一个经典案例。范洪义发现,唐代诗人方干注意到了由于相对运动产生的这种变频现象。

      有一次,方干旅居在今天陕西洋县,写有一首《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其中一句是“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里“蝉曳残声”的“曳”字写得太绝了,既展现了蝉在空间位置上的连续移动,又形象描绘了蝉鸣由近及远发生的音调变化,可谓“神来之笔”。

      能察觉并品鉴出古诗中的“物理”,已属不易;若能反其道而行之,由生活中体察到的“物理”而创作成诗,更为难得。

      范洪义有一首《雨中乘动车》:“千里沃野退望中,近景后闪远峰从。山走蜿蜒车直行,林萎青苍色朦胧。忽见窗划平斜流,犹瞥河钓斗笠翁。追风穿雨车行急,欲超光速追时空?”

      一首小诗,竟描述了两个物理现象:“近景后闪远峰从”本质上谈的是视差问题,它与“月亮走我也走”的物理原理一样;“窗划平斜流”涉及到(动车、雨滴)速度的合成问题。这些诗,颇有宋代哲理诗的味道,只是其中的“理”多为物理之“理”。

      范洪义的“说文析理”,“文”取材广泛,儒家经典、散文游记、武侠小说、寓言故事、禅宗公案,总能探察幽微,发常人之所未发。

      晚清曾国荃判过一个“争果落井”案,说是有两个同村居住的孩童,一个叫许诚,16岁,另一个叫张进生,7岁。两人同去城隍庙看戏归来,在一花园中摘枇杷吃,因争抢枇杷,张进生被许诚一推,恰好跌入一无栏井中毙命。案件上报到曾国荃那里后,他疑窦丛生。其中一个疑点是(按:该案一共八个疑点),“(许诚大张进生9岁)以一成人之童,又非毫无气力者,即使被一幼孩拉住,欲思脱去,一捽可也,何至用手推胸方能得脱?”

      在范洪义看来,曾国荃正是凭借力学常识而认为原判可疑,最终查明了原委,原来许诚见张进生穿了件新衣服,便想据为己有,于是诱骗他到花园,强行剥衣,又恐真相暴露,便把张丢入井中。故事中的力学常识并不复杂,但由力学常识促使的命案翻转,颇值得玩味与思索。

      除了这种剖析、阐释物理知识的文章外,还有一些文章,范洪义力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小故事中引申出做学问、做科研的门径或方法。

      范洪义借用清代张潮《幽梦影》的读书三境界,写道:“少年做论文,如隙中窥月;中年做论文,如庭中望月;老年做论文,如台上玩月。”隙中窥月,喻因阅历不够难免窒碍;庭中望月,喻注重实效、求实豁达;台上玩月,喻心无羁绊、游刃有余。此望月三境,堪比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论人生三境界,只有做学问到了“蓦然回首”的阶段,才能做出如此通透的诠释。

      再上一个层次,便是一些颇有禅意的“悟理”。他专门有一组文章,称之“闻禅析理”。有的读起来颇难揣摩,比如由《金刚经》中的“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谈到《秋声赋》中欧阳修与童子的对答。这似乎涉及到经验论与先验论的问题,总之“玄而又玄”,只能靠读者自己领悟了。

      最能打动人的,恐怕还是一些“人情物理”类的文章。范洪义是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位博士之一,在1992—2003年间,他的论文10次位列全国SCI检索排名前三。

      范洪义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发展了狄拉克的量子论符号法,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他一方面感觉自己的理论曲高和寡,略有失意,另一方面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有时怅然若失。尽管如此,他从未消沉懈怠,宁肯在寂寞中踽踽前行。

      有一次,他与友人登肥东浮槎山,归来后读到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有一句是“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他得到了些许慰藉。

      范洪义是性情中人,他不怕别人讥笑,曾推着自行车到中科大食堂前摆摊卖旧书,每有售出者,他都欣然题一句诗,比如“物以变幻含理趣,人因思考长精神”“落叶无奈树,寒窗有志人”。这些诗句映衬着他的物理格调,也饱含了对后生的殷切期望。

      他有时显得孤寂,对世俗世界感到愤慨,不少求学期间受他教诲的人,即使后来同在一校,也无一人再登门。他无奈自嘲道,“窗外雪爪鸟数只,楼内用功我一人”,享受孤独、自得其乐。

      有不少物理学者离开讲台后,有了闲暇,回顾、总结自己的科研、教学生涯,写些回忆、随笔等。范洪义的物理随笔自成一格,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在古文中阐幽发微,把古文与现代物理知识、原理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二是他特别强调物理学的格调,这种格调既脱于通俗,又归于通俗,在他看来,物理学是最能雅俗共赏的科学;三是他的一些随笔,特别是涉及一些求学门径、科研方法、顿悟灵感的内容,空灵深幽,需要反复揣摩思索才能得其要领。

      他曾有诗云“著书不愁无人赏,但开先河不为师”。他的量子物理著作我不敢置喙,但他的几本随笔,我均仔细拜读过。写了这么多心得,倘能忝列为知音,岂不快哉。

      补记:范老师写的一些随笔,经常通过科学网万志龙老师的博客发布,有兴趣者可关注:https://blog.sciencenet.cn/?33853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330938.html

上一篇:无情何必生斯世——谈戈革先生
下一篇:微电影中科学家形象的塑造分析
收藏 IP: 218.104.146.*| 热度|

36 王涛 张晓良 黄永义 许培扬 杨金波 孙颉 惠小强 尤明庆 郁志勇 刘钢 周忠浩 郑永军 中国科大出版社 王凌峰 周浙昆 武夷山 杨正瓴 刘全慧 宁利中 王安良 罗春元 王林平 黄河宁 李学宽 崔锦华 谢钢 陆仲绩 陈安 吕建华 康建 陈蕴真 李璐 马丽丹 刘炜 刘浔江 简小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