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几点建议

已有 7223 次阅读 2013-6-28 03:58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 建议, 人文社科

    这个问题太大了,以前也写过不少相关博客,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很难全面。

 

第一,打好理论基础

打好理论基础,包括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基础理论研究不重视,对应用研究重视过度,从而导致人文社科研究基础不牢,也影响了应用研究。几乎没有看到领导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批示,光明日报从来看不到基础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因为除了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外,其他领导也不太懂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长期下去,必然影响人文社科的发展。

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在方法论层面多进行思考,认真剖析研究方法的优点、不足,寻求可改进之处。因为大家几乎都不研究这个东西,反而可以在这个领域做一些有意义的创新。何况,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是通用的,研究的门槛似乎也不高。

第二,紧跟时代的脉搏

凡事都是相对的,光做理论是不够的。人们之所以重视应用,因为应用是面向问题的,大量的资源都集中在应用上,所以从事一些应用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容易获得研究资助,从而使人文社科研究可持续。

应用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的问题研究了10年、20年、30年,还是老样子,几乎没有进展,在人文社科中,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也不断会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有其必然性,并不全是学者的无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研究一些新问题,容易吸引眼球。

第三,不要过早地紧盯着一个方向

对一些年轻的学者而言,其研究方向远没有最终确定,不妨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放宽研究的面。我看到一些年轻的学者,抱着同一个申请书申请市级课题、省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课题,如果一年申请不中,第二年修改修改继续申报,还是这个方向。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理解为执著,至少60%的情况是不合适的。通常的做法是,围绕2-3个不太相近的方向,写几套申请书进行申报。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因为围绕几个方向做研究,能提高自己知识的宽度和方法论的深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能提高命中率。

第四,做好学科交叉

这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有点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人文社科研究主要面向应用,而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又是相通的,围绕某个学科的某个问题,可以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全新的研究,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研究企业创新,可以将医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情报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揉进来,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所以,看文献其实是有讲究的,比如研究公司金融,一般只看经济管理类文献,对不对呢?很对,但是这样是不够的,思维容易僵化,做不透,或者说,走进去,出不来。研究一个问题,既要入世,也要出世。何谓入世?用该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何谓出世,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第五,学点定量研究方法

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很多,现在人文社科研究总体上定量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不学点定量研究方法,很难保证自己的学术生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但是不同学者的特长是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对一些偏文科的学者而言,学计量简直是噩梦,正如偏理科的学者给领导写报告一样。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偏文科的学者学会用方法,偏理科的学者可以尝试改进方法。方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时间长了就很丰富了。

第六,把握申报课题的类型

   课题对学者太重要了,先不说单位考核,开会、调研、论文版面费……没有课题经费支撑,想做好学问太不容易了。

该报社科课题的申请书应该报社科,该报自然科学的申请书应该报自然科学。软科学的申请书和社科申请书基本可以互通,但自科和社科的套路就不一样了,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总体上是不通用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的包容性较大,无论社科课题风格的申请书还是自科课题的申请书都可以申报。

第七,数量×概率=成果

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申报课题,都有个成功率的问题,在研究水平尚不够高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出成果?没有诀窍,研究水平相当于概率,概率较低的时候唯有通过增加数量来进行弥补。一些年轻学者感叹,职称申报还差一篇B类论文,问题是一年就写一两篇论文怎么能中B类?这种概率太低了。课题申请也是如此,当年最艰苦的时候,我是一年申报15个以上课题,而且基本上67个方向以上,最后中一两个小的。在论文写作的顶峰,我一年最多写过40多篇论文,后来全部在CSSCI以上期刊上发表了。做学问有时急不起来,多年前,我跟以前一位同事聊天时讲过,当你感觉到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你想要的课题就下来了。

第八,注意提高效率

    大家都太忙了,这已经成为共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琐事、家庭过日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好研究?唯有提高效率。建议首先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感觉到几个研究方向和切入点,这样在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时就不需要再做系统的文献检索了,其实这就是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在论文写作时,最好能抽一段时间集中做,比如正常写一篇论文,如果用零碎的时间来写,虽然实际写作用了一周,但前后跨度可能用了两个月,感觉时间很长。但如果集中在没有课的时间或暑假寒假写,2周说不定能写3篇论文。平时零碎的半天干嘛呢?想思路,看文献,学方法,查数据……

人不是神仙,如果没有一点兴趣爱好,想在学术道路上走远是不可能的,我发现身边有几个这样的例子,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读书读得好的年轻人有一种读书情节,这本身没有问题,终身学习很好啊。问题是读书情节异化成文凭情节就不对了。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了,工作也不错,自己也感兴趣,但莫名其妙又辞职读博士,最后走上惨淡科研之路,生活质量和收入不知下降多少。要知道,读书是一回事,做学问是另外一回事,相差太大了。正如知识多并不代表水平高一样,以前我有一朋友,喜欢玩电脑,我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凡是我教他的,他都会了,但他就是自己不会发现新东西。你说他电脑知识多嘛?对,是不错,你说他水平高嘛?我认为不高。我对读书的看法是,到硕士研究生阶段,读书可以改善人生。但继续读博士,这话就很难说了,只能说读博士可以改变人生,但不一定改善人生,似乎跑题了,呵呵,结束。


              2013.6.28 俞立平 于宁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703371.html

上一篇:如何确定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资助比例?
下一篇:浙江高校两位令人尊敬的校领导
收藏 IP: 117.148.153.*| 热度|

12 李宁 刘旭霞 孙根年 武夷山 刘畅 孙学军 缪亚军 张红光 施玉梅 万仁甫 姜春林 王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