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似乎是个伪问题,因为无论是科研人员的评价,还是科研机构的评价,主持一定级别的课题和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似乎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省市和所有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科评价,课题和论文已经变成了铁的标准。但这样处理合适吗?
论文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已经得到了公认,虽然对如何评价论文的质量还存在争议,科学网对于此问题的讨论很多。有一点是肯定的:论文的质量既不是以文献计量学指标作为唯一标准,也不是以SCI、SSCI、EI等检索作为唯一标准,从微观的角度,论文质量的高低恐怕主要还是取决于一定级别和规模的同行评议,此外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法。正因为如此,使得论文评价的成本大大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宏观上往往通过是否是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高低、是否被SCI、EI等检索等来间接反映论文的质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有误差,但总体上能够反映问题,但是如果将这些处理方法应用到微观的论文评价中去就明显不对了,对于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的评价同样如此。
那么课题能否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呢?通常情况下,主持的级别越高,代表学术水平越高;主持的课题越多,学术水平越高。问题是,如果课题没有完成,很难评价承担者的学术水平(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如果课题已经完成,其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著作、专利、研究报告上,那应该从这些角度去进行评价,也就是说,从论文、著作、专利等角度来考察学术水平更为有效,根本没有必要从课题的角度去进行评价。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课题和论文变成了一种公认的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笼统地将是否主持某级别的课题作为学术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是非常粗糙和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在江苏一所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工作,至今为止,主持了江苏省教育厅以下课题10多项,曾经申请了4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遗憾的是全军覆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己学术水平有限,但也不能不考虑单位科研条件有限,对研究的支撑不够的原因。2007年,全国高职院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008年,全国高职院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当年立项总数16251。其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同时用论文和课题对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是不合适的,最好重点采用论文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中国人总是喜欢用一个标准来处理所有的事情,其弊病很多,教训是深刻的。
考虑到某些机构某些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垄断着课题资源,如果再用课题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问题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俞立平
2008.10.20于邗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